“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上句是什么?中国诗有什么含义?

如题所述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片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一句说“我”,一句说“君”,构成文句上的重叠复沓,诗意上的相对相映。一住江头,一住江尾,既显空间距之远,又蕴相思情之长。两句两叹,我们仿佛感触到了主人公深情的思念和伤感,而一个在遥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也在此江水悠悠,千山重障的背景下呼之欲出了。词的三、四两句,是从前两句自然引出的。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当然就天天望江水,“日日思君”来,而“不见君”又是非常自然的了,山水阻隔的路又岂是那么容易跨越的?这一句是全词的主干。当然,词人这里所指的“江水”也许是一种隐晦,男女主人公也可能并不是阻于山水,而是被其他的因素所阻,如父母的反对,身份地位的不相称,家族势力或世仇等等。虽然彼此不相见但想到同住长江之滨,“共饮长江水”,女主人公的内心又感到了一点安慰。这“共饮”一词,反映了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在《姑溪词跋》中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①,可谓一语中的。

下片以“此水几时休”呼应上片的“长江头”“长江尾”“长江水”,“此恨何时已。”呼应上片的“思君”的句子,过片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 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何时已” 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休止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消止之时。此处在风格上有所变化,上片是民歌、民间词的直率热烈,重言错举;这里一下变成了文人词的深挚婉曲,简约含蓄;从客观上看,这符合人物情感发展的节奏。如果说在前面的“长江头”“长江尾”的叹息中,有女主人公的不满和迁怒的话,“共饮”的安慰已平息了内心的冲动,主人公的表情变得平和,内心开始宁静,这时已开始进行着冷静地思考。现实的困难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自己也该安慰自己一下吧,于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便自然而生。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的阻隔虽不能飞越,“共饮长江水”的两颗挚爱的心灵却能一脉遥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对对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心灵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也是一种理智的反思和顿悟。词的上片韵字是“尾”“水”,押ui韵;下片的韵字是“已”“意”,押i韵。开度(开口的大小和响亮度)有一定的变化,语调上扬,为全词结句的抒情加重了语气,表现了虽有山水隔绝而爱永恒主题,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1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北宋李之仪的一首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卜算子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翻译: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   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第2个回答  2011-12-20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心有灵犀,两心互应,长江头尾之隔算得了什么。两不相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