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艺术成就

如题所述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7
翻开中国书法艺术史,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王羲之三个字。特别在魏晋之后,所有与书法有关的文献提及最多的也是王羲之。这一方面和王羲之精研笔法,总结前人经验,把行草书的发展推向极致,形成影响整个后世书法艺术的二王书风有关,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有关。王羲之进入中国书法史、进入中国历史,应该是一种双向选择。王羲之的书法审美追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达到了一种暗合。
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尤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山永和十许年者”。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和保持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异议的。杨仁恺先生讲:“古代书家被称为‘书圣’的有好几位,最后只有王羲之的书圣桂冠一致保持于不坠,这是有其客观历史原因的。宋、齐年间,王氏名声尚未大噪,中间他的儿子王献之曾一度高出乃父。”这里杨先生所说的“有其客观历史原因”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审美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
直到后来初唐受到太宗李世民评价为“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的力捧,并相传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带进墓葬之后,二王父子的行草书跨越魏晋时代而声名鹊起,成为后世书法艺术不可动摇的经典和典范,并带有神的色彩。
所以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若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揽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从具体的书法审美上看,王羲之书风的审美符合儒家的中和、中庸之道。
对于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期,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在其艺术情趣和美学境界的追求方面,则以玄学和佛学的影响为大。”也就是说,王羲之笔法的形成、书风和审美风格的形成受到魏晋玄学、佛学的影响较大。笔者并不否认这样的观点。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就文学艺术而言,汉魏西晋,总不离古拙的作风,自东晋起,各部门陆续进入新巧的境界。”徐利明先生讲:“这一时期(东晋),文学艺术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得以确立,不仅要求表现自我情、志,同时还在形式技巧上力求妍美。于是,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雕琢、锤炼、力求妍丽精工,在形式美的追求上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如果把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往前推,对比钟繇的书风我们会发现,钟繇的书风确实古朴、厚重、笨拙,而王羲之的书风相对于他而言就显得妍美、流畅、萧散;在用笔上、章法上都更加精致、规范。王羲之之所以能把书风“变古质而为今妍”,从中可以窥察王羲之书法风格受到了魏晋玄学、佛学影响的痕迹。
王羲之的书风其实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很大,他的书法艺术审美符合儒家的中和、中庸之道。
原因之一,因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这一强大的思想和文化体系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因而作为六艺之一的“小道”书法只能在儒家思想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而二王书风的形成,尽管在创作思想上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较大,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儒学的影响,特别在所呈现出的书法风格上(注意创作思想和书法风格是两个概念),不管最早的时候是不是王氏父子的一种主观自觉选择、还是根据客观环境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但在我们最后看到的二王书法风格上(这里主要是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临本的《兰亭序》)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在意境上是烂漫之极复归平淡的一种冲淡和中和,所以,二王书风被要用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历代帝王推崇和钟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东晋时期来看,王羲之的书风受到魏晋玄学、佛学影响较大,“变古质而为今妍”呈现出二王书风的整体风貌。但在东晋以后的时代,放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特别在当代再去评判和审定,我们得出的结论和东晋当时的观点可能会有所差异。而且,王羲之在创作思想和审美追求上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和其最终在书法风格上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和中庸之道也许并不是水火不相容。
原因之二,从王羲之具体作品呈现的风格而言,它在审美上也是符合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特别是通过与其他书家具体作品的对比,包括和其子王献之作品风格的对比,我们也会发现王献之相比于王羲之就更加抒情、张扬、恣肆、锋芒毕露,在用笔上也更加外拓、激烈、飞动。而王羲之则显得平和、内敛、安静,温文尔雅,胜似闲庭信步。刘涛先生在论述王羲之书法艺术时说:“王羲之在汉魏张芝、钟繇、二卫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在书法艺术的领域内最为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前文中提到李世民对王羲之的评价:“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若斜而反直。”,“状若断而还连”、“势若斜而反直”其实都是一种以中庸之道为出发点的发现和赞美。如果王羲之的书风不符合儒家文化传统、不符合中庸之道,唐太宗包括后世的诸多皇帝们也不会倍加推赏。
第2个回答  2011-12-18
我不借用别人的,自己对王羲之的理解就是,王羲之是行书写的最好的人,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是后人学习书法必学的名篇,他的小楷学习钟繇,又加以自己的笔意,工整而不失灵动,现在所流传的钟繇小楷,据本人理解,除了荐季直表是钟繇的原作,其他都是他临摹的。言而总之,他的书法作品是后代学习书法的珍本,他的名篇《兰亭集序》是高中必修的古诗文。
第3个回答  2011-12-18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有“书圣”美誉。
第4个回答  2011-12-19
兰亭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