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因为要做作业,不知道有谁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的资料.越多越好!!!!
谢谢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2

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有:征人思乡、游子思归、思友悼故、悲秋之意、田园情趣。

1、闻笛思乡成为征人的普遍情感。

《陇头吟》唐代: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释义: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2、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3、思友悼故。

《伤愚溪三首.其三》唐代:刘禹锡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释义:

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4、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表达悲秋之意及孤寂怅惘的愁思。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唐代: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释义: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5、短笛随便的吹奏,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释义: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2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8-09
“意象”一词萌芽于先秦,刘勰用于文学评论。北宋诗词中多有对笛子类意象的描绘。

一为明用。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几句,既是明用,又是从王昌龄《从军行》与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化出。其意境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相似。此为以笛声衬悲情,由笛声引发乡情。范词与三首诗神似处不少。但又有区别


1、三诗各有风神造诣,而范词兼有众长。《从军行》景起情结,写羌管撩人,但从思妇写起,颇见腾挪转折,表现报国之志明快透辟,时空交织含蕴丰富。《凉州词》以笛声引出征人离愁,开阔悲壮。李诗写吹笛声中尽望乡,愁苦不尽,迷惘空灵。范词“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象很受凉州词的影响,“羌管悠悠霜满地”更为唐诗意象的延续。范词下片意境与李诗更相近。“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不斩楼兰终不还“的翻版。但词体句多自由,故范词刻画更细更深。

2、风格上有雄浑中悲壮与悲壮中苍凉之别。二王一李为唐人,国力强盛,在戍守边战中坚信必胜,诗便是时代的折光,虽写思妇愁怨仍不乏悲壮雄浑,即使李益的中唐之作在望乡中亦未见悲伤泪水。范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威镇西夏。但宋代守内虚外,一味纳贡求和,且每况愈下,范受时代影响不免在思归中有未建功业之慨,有卫国与思乡的矛盾,苍凉悲抑,以笛声边声衬心情凄凉。

3、唐诗各有侧重,或怀乡或建功;范词则写御敌建功的抱负,又写边地之苦与思乡之情,内容广泛。明用的还有柳永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写晴天乐声悠扬悦耳,晚上采菱船泛动,歌声阵阵,昼夜歌乐飘动,男女老少快乐无比,以乐曲之美妙衬景美人乐。周邦彦的“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则是设想别后回忆汴京生活,是用夜游时闻到美妙的笛声、通宵欢乐的情景衬托别后的悲寂,以乐衬悲。黄庭坚的“万里归船弄羌笛”与陈与义的“吹笛到天明”也是明用。陈与周虽皆为回忆,但陈为实写,周为虚写设想。陈词是以乐声衬今日国破家亡、金兵南下侵扰的沉痛。这比周词悲痛得多,政治色彩更浓。

二为暗用。字面上不见笛子类字眼,然其化用的前人诗句中明白写有此类意象。如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句化用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及白居易诗“同是天涯沦落人”句意,隐含着笛声呜咽,让人感到春风吹不到天涯(夷陵),让人联想到村乐“呕哑嘲哳难为听”,词义双关蕴藉,遭受打击的悲愤自在不言之中,以悲衬悲。接下二句寓乐于哀,寄希望于悲情之中。这又是哀乐相融法。

字面为笳笙之类,实为借代(代歌乐)。如秦观“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通过饮酒至酣、鸣笳至乐、华灯飞盖等意象,写尽当日的尽情欢快。西园在汉、曹魏、宋代皆为贵族名轩,此词义贯古今,写出建筑的堂皇壮观。又用笳的延伸义(指笛箫笙笳并奏)来衬盛宴,以乐衬乐。整首词又是用昔日之乐衬今日孤苦,以乐衬哀。它如欧阳修的“隐隐笙歌处处随”及张先的“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苑静”皆属此类。
第4个回答  2021-04-13
在古人的心中,笛子代表着清雅,低婉,孤高和尊贵!

情浓勿语
2018-05-11

【最诗意的笛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最苍远的笛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唐·王之涣

【最销魂的笛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最香寒的笛声】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暗香》宋·姜夔

【最沉郁的笛声】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最潇洒的笛声】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鹧鸪天》宋·黄庭坚

【最追忆的笛声】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唐·皇甫松

【最纵怀的笛声】

船上儿郎不耐烦,醉拈横笛吹支烟。

一声清长响彻无,山猿啼落涧落泉。

——《舟上吹笛》宋·杨万里

【最清悠的笛声】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五代·李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