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有哪些

号子、山歌、小调、等三种题材多来几首

带你了解什么是汉族民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一、号子民歌:

1、《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是汉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拚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

2、《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敏自作 。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3、《打夯歌》:

《打夯歌》是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流行于陕西关中各地。

二、山歌:

1、《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民歌,这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

2、《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槐花几时开》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3、《蓝花花叙事曲》

蓝花花叙事曲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甘肃、山西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兰花花,据民间传说实有其人,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长得美丽,渴望幸福,但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

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长在一搭”。民歌不仅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三、小调民歌:

1、《花灯调》:

《花灯调》源于清末民初广东新兴县河头镇花灯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歌谣,曲调简单,意境悲凉。

2、《鲜花调》:

《鲜花调》,又名双叠翠、叠断桥。凤阳花鼓传统曲目,清代流传全国。《鲜花调》在南京六合传唱有百年历史,也是扬州市歌《茉莉花》的前身。

3、《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

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汉族民歌有哪些
号子、山歌、小调、等三种题材多来几首
我来答
舞璇滢
LV.5 2019-10-28
一、号子民歌:
1、《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是汉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拚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
2、《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敏自作 。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3、《打夯歌》:
《打夯歌》是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流行于陕西关中各地。
第3个回答  2019-12-23
一、号子民歌:

1、《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是汉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拚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

2、《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敏自作 。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3、《打夯歌》:

《打夯歌》是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流行于陕西关中各地。

二、山歌:

1、《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民歌,这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

2、《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槐花几时开》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3、《蓝花花叙事曲》:

蓝花花叙事曲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甘肃、山西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兰花花,据民间传说实有其人,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长得美丽,渴望幸福,但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

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长在一搭”。民歌不仅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三、小调民歌:

1、《花灯调》:

《花灯调》源于清末民初广东新兴县河头镇花灯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歌谣,曲调简单,意境悲凉。

2、《鲜花调》:

《鲜花调》,又名双叠翠、叠断桥。凤阳花鼓传统曲目,清代流传全国。《鲜花调》在南京六合传唱有百年历史,也是扬州市歌《茉莉花》的前身。

3、《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

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第4个回答  2014-05-31

  A                                                    汉族民歌


  一、汉族民歌,可以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 神歌)

  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2、 地方性小调;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

  二、劳动号子

  (一) 种类:

  1、搬运号子,江苏北部《挑担不怕扁担弯》、四川《板车号子》

  2、工程号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

  3、农事号子,浙江海宁《车水号子》、涪陵《圆场号》

  4、作坊号子,四川自贡《人工号子》

  5、渔船号子, 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号子》

  (二) 劳动号子的特征:

  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

  2、歌词:实词,领唱者。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

  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独唱、对唱、齐唱。

  5、曲式结构:短小简朴,重复性。

  三、山歌

  (一)种类

  1、放牧山歌。

  2、田秧山歌。

  3、一般山歌:

  如信天游,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高亢奔放、深沉质朴,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者为多。如:《脚夫调》、《槐树开花》、《蓝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如.花儿,花儿流行于宁夏,甘肃、青海。“花儿会”,定情歌。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对鸽子虚空里飞》.

  如山曲(酸曲),流行山西西北,陕西。走西口。特点:内心痛楚、凄切的深情。如:《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河曲)

  如神歌,流行川南宜宾地区、重庆市郊县和川西崇庆县等地。神歌神歌歌词含蓄、文学性较强,感情细腻深厚,四句体结构较多。如:《槐花几时开》、《郎打哨子应过沟》。

  山歌按不同的歌唱方法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二)山歌的特征

  1、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2、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3、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4、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乐段较多。

  四、小调

       又称小曲、俚曲、俗曲等。一般指休闲娱乐时演唱的歌曲。

  (一)小调的分类:

  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

  如孟姜女调,善于表达凄苦哀怨、婉转动人之情。多徵调式及起、承、转、合的句体单乐段;

  如鲜花调,部分都是茉莉花原词;

  如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等地方性小调。

  2、歌舞性小调,如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等。

  (二)小调的特点:

  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

  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有着曲折、多样的旋法。

  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歌词比较固定。

  4、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常有乐器伴奏。

  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五、民歌分区

  1、东北平原民歌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1]

  2、西北高原民歌

  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使用西北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

  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地民歌

  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

  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楚民歌

  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乡里妹子进城来》、《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地民歌

  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郎在对门唱山歌》等。

  11、客家民歌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主要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