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六根"不净的六根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佛门中的六根分别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扩展资料:

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 ——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31
六根
【 六根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

【 六根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 六根 】 《 三藏法数 》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二鼻根谓鼻能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尝于香。是也。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 六根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第3个回答  2019-01-08

佛门  六根不净

天跟大家讲,烦恼即菩提。人的烦恼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你眼睛看到的;

第二,你耳朵听到的;

第三,你鼻子闻到的;

第四,你舌 头能尝到的;

第五,你身 体能够接 触到的;

第六,你意识当中能够想到的事情。实际上,这在佛法界称为“六根”。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人六根不净。师父跟你们说,眼睛看到看不惯的事情,烦恼来了吧。耳朵听到人家讲你坏话的时候,是不是起烦恼了?你鼻子闻到别人烧饭的怪味道,是不是又起烦恼了?你舌 头尝到了那种苦味,吃了不喜欢吃的东西,有没有烦恼?你身 体接 触到不该接 触的物体,又有烦恼了吧?很多人从你身边走过,或者有什么味道,你有没有烦恼?你意念当中想到一些不该想的事情,又起烦恼了,想起这个不愿意看见的人,又必须看见,这就叫六根不净。但是,你如果能够妙用这六根,实际上这六根都有神通的。

大家知道,很多庙里供的菩萨当中,有多少神通啊,有天耳通,就是顺风耳;有千里眼。从其它道中来说,狗的鼻子就特别灵,能够闻到别人闻不到的味道,这也叫神通。比如,有些人能够喝出某种茶叶和其他茶叶不同的味道。喜欢喝咖啡的人能够品出这个店的咖啡和那个店的不一样。这个就是妙用、是神通。你的耳朵怎样有神通的?好像经常有人在你耳朵边上跟你讲,你不要生气,你不要难过,实际上这个神通哪里来的?是你的心念、意念来指挥你的六根。我有烦恼了,一转换,就是菩提,菩萨就是智慧。所以转烦恼为菩提,主要是说,你有了这个烦恼,你才有这个资格来转它。如果你连这个烦恼境都没有,你都不知道怎样来转成你的智慧。

人的身 体本来是空的,本体是空的。你的精神不是空的。人的身 体是空的,因为身 体在百年之后就没有了,肉变成水了,只剩下一点点骨头。有一个人跟师父说,什么英雄,什么好汉,自古以来,再有钱的人,再伟大的人,最后就是白骨一堆。这没讲错啊。不过讲得粗了一点。你想保证这个身 体吗?你的身 体是空的,只有你的神识、你的神情、你的意识是存在的。所以你要保证你意识的清 醒。

举个例子,一颗珠子,透 明的白珠子,一放在桌子上,只要有光上去,它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芒,这是珠子本身的能量。但是,如果在没有光的地方把珠子拿起来一看,它还是一颗透  明的珠子。只有当这颗珠子和它的外界合成一体的时候,它才产生另外一种物质的变化。因为它有原型,它有彩光,你看上去是有颜色的,实际上这颗珠子是没有颜色的,但是被太阳光一照,才能闪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我们人的灵魂、人的颜色会产生各种不同能量的反射。所以,因缘和合而成,就是因为你这个因和缘合成之后,就会产生颜色。等到因和缘没有了,那你就没有颜色。

再举个例子,你手中有一支笔,你才能画图,你的因和缘一定要合在一起,才能成就另一种物体。今天这个女人要结婚,她一定要有一个男人才能够结婚,才能把这个缘做成。你今天自己在家里修 炼,没有一个好师父,你怎么能够修得好呢?这颗珠子是白色的,它还是白色的,产生不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下面给大家讲三 句 话,非常重要。很多人问,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师父讲给你们听,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成佛。那么,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那么,度众生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成佛。话又说回去了。所以,成佛就是为了度众生,度众生就是为了成佛。师父下来就是来度众生的,度完众生之后,师父这个佛又上去了。而且上去后会比过去更好,因为有无量功德了。

举个例子,部 队里如果打仗的话,你能够升 官。很多部 队里排长是怎样产生的,知道吗?一个排全死 光了,就剩下你一个,你就是排长了,然后再把新兵补充进去。你要去努力啊,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就像支部书 记一样,你要去党校学习,你要下放,你回来就升了。现在师父从上面下放了,来救 度众生了,我完成任务后,我上去了,我的境界更高了。我还没有上去,就已经比原来高了。师父现在看图腾的速度比先前快多了。实际上,任何境界的变化都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你通 过了这个考验,你就升了一步。这是唯物辩证 法。不是说在人间傻傻的,今天你考验我了,我过了这一关,我就上升了一步,功德要自己找,所以要好好修。

接下来跟大家讲度众生。今天你们学佛,想 做菩萨,那么你们怎么来度众生呢?度众生的目的是什么?度众生有两种,一种叫有为度众生,另一种叫无为度众生。有为度众生就是有目的去救众生,无为度众生就是没有目的去救众生。这两种度众生都是好的。师父提倡有为度众生和无为度众生“双度并行”。有目的去做好事和没有目的去做好事,你们说哪个好啊?实际上都很好。只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自然地救人、做好事是很自然的,更好。而有目的地去做好事,当然是差一点。我今天看上这个女的了,我就拼命地度她,跟她讲佛法的时候都很舒服,虽然我没有想跟她做坏事,但是我就愿意跟她讲话,就愿意度她,这个就叫有为度众生。无为度众生,就是不管你是老太太,还是老头 子,也不管你长得多难看,我就是一颗菩萨的心要救你。这就是没有目的度众生。

今天看见女孩子,多讲几句,看见老妈妈,少讲几句,那就是有为和无为。我们学佛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意识犯罪,不要让自己的嘴巴犯罪,不要让自己的眼睛犯罪。

机缘成熟的就度,机缘不成熟的就不度。但是,机缘不成熟也要等到机缘成熟了再度。所以说,机缘不成熟,暂时不度。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吃了那么多的苦,在菩提树下,他和他的徒 弟一起弘 法,结果他的徒 弟全部升 天做菩萨了。释迦牟尼佛的发心是多么的伟大。释迦牟尼佛吃这么多的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救 度众生。为了这个目的,他成佛了。成佛之后,还是要下来救 度众生。救 度众生后有了能量和功德,他又变成佛了。尤如你做了好事,当选为劳动模范了,当了劳动模范后,就会做更多的好事,然后下一年你又是劳动模范。是一样的道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