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诗人为什么不和同学老师告别

如题所述

“再别康桥”中的诗人,不和同学老师告别,似乎是为了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落。他离开康桥时,没有人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助,他身边的人们都像是忙于自己的生活,忽略了他的存在。因此,他选择默默地离开,不与任何人告别,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告别了所有他曾经爱过的人和事物。这也表达了一种逃避和无奈的情感,诗人可能感到自己无法面对这种离别的情感,选择了匿名的方式告别,或许也是为了减少他自己和别人的伤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8
一.点要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诗人徐志摩曾就读于著名的剑桥大学。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使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兼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二.点思(问题与点析)
  
(一)感知
  
1.《再别康桥》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说明:设计这一程序意在使我们对该诗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对作品的主旨及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之所以称“再别”,是因为1922年作者第一次从剑桥留学回国时,曾写了一首长诗《康桥再会罢》。徐志摩起先是留学美国的;当时的愿望是想当一名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但他又认为在英国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远在大喊大叫的美国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树立一个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一方面他羡慕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另一方面,也是他的个性使然。正如胡适说过,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而英国正是他的好去处。到了英国之后,因种种原因,又弃政从文。一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也包括当时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二是因离婚与失恋的影响。他在剑桥留学时,认识了少女林徽因,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才女"。徐志摩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所以去追求她。但自己是结过婚的,追求自然会遇到阻力;先是于1922年赴柏林找原夫人张幼仪离婚。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可能是因为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两脚踏空,心境悲凉,感觉自己很孤独,所以用诗抒怀。再加上剑桥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使他迷恋:典雅的古典建筑,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介绍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闲书;这便是他的留学生活。他说,他在这儿读了三本书:自然书、人生书和社会书。由此可见,康桥是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托之乡。
  
2.作者在《再别康桥》中究竟要和什么道别?这首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说明:设计这一程序意在使我们对该诗的题意及主旨作一深入地探究。
  
有人认为,《再别康桥》这首诗里诗,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这话没错,但仅仅这样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解析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领会其深层意蕴,首先要找出此诗的诗眼。此诗的第四、五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笔者认为,这两节中出现的“梦”字就是全诗的诗眼,是解开这首诗情感密码的钥匙。诗人到康桥来是寻“梦”的。他要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这里的“梦”,主要是指诗人对个人生活理想的追求;这追求与诗人个人生命中的情感经历息息相关;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息息相关。这三个女人,一位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一位是徐志摩的初恋情人林徽音,一位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
  
尤其是林徽音,他爱得如醉如痴,不能自拔。这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恋爱,是他生命中迟到的初恋。这一段恋情成了他生命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所以他曾说,在康桥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饱含着他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对爱情的歌颂。康桥不只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更是成了徐志摩对林徽音爱的一个象征。为了这次真正的爱情,徐志摩做出了人生的抉择,他决定与张幼仪离婚,彻底结束这场悲剧婚姻,他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但他义无返顾。然而,他对林徽音的这段爱情却是无果而终。林徽音最终与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清华大学学生、后来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订了婚并远走美国。徐志摩始于康桥的“爱之梦”,就这样被无情的现实“揉碎”了,“彩虹似的梦”永远沉淀在了康河的脉脉清波里。回国后,徐志摩被淹没在失恋的痛苦海洋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结识了交际花陆小曼,并与之结婚;但好景也不长。
  
徐志摩是一位纯情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渴望和追求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婚姻挫折,徐志摩内心的痛苦、悲哀可想而知。无论是林徽音与梁思成成婚远走美国,也无论是他与陆小曼结婚,对徐志摩来说,林徽音永远是他生命中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因为在她的身上有他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初恋是最甜蜜也是最苦涩的。1928年这一年,他再次登上了去英国的轮船,再次来到康桥。故地重游,旧梦重温,可这一次诗人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时候早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只有“桃花依旧笑春风”。怀着许多难以言喻的心绪,诗人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令后人无限怀想的著名诗篇。
  
岁月带走了诗人的柔情丽梦,唯有见证这一切的昨日康桥,依然默默静立在诗人所热恋的这片土地上。诗人表面看似平静、洒脱,其实内心的情感却是波澜起伏的。用心来感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诗人内心的无限哀痛。所以说,《再别康桥》只是抒发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诗人真正要表达的,其实是对岁月的流逝和一段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二)探究
  
1.第1自然节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说明: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对诗的整体把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几句诗的特点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整个诗中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说,开头几句为这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2、3、4节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景抒情、营造意境的?
  
说明:侧重于诗歌的方法和技巧的分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几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与"留"谐音,留别有惜别之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在我心头荡漾",把对康桥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它也没有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梦想的破灭。梦是美好的,然而也是短暂的。
  
3. 第5节的“寻梦”有怎样的意味?
  
说明:侧重于诗歌言外之意的把握。既然上节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写的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4.第6节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说明:侧重于诗歌主旨的把握。诗人从梦境回到现实。 回想年少轻狂时的快乐欢歌, 很想再现一下当年的情怀与模样, 然而物是人非的感伤和浓浓的离愁却使作者欲歌不能。而笙箫的低沉幽怨恰好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夏虫也好象体会到我郁闷的心情,默不出声,怕扰乱我的思绪;康桥也似不舍我的再次离去,离情依依沉默不语……这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离别惆怅气氛。"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用"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此时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这儿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殊不知,这正是诗人所强调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是带着诗人浓厚的主观情感。
  
5.第7节有怎样的深意?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说明:设计这一程序意在对诗歌主旨与结构作进一步探究。从结构上看,这一节的内容与第一节遥相呼应,但惜别眷念之情又进似一层。“轻轻”变成了“悄悄”,“作别”变成“不带走”。诗人最后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了。他不愿意打破康桥在他心中的完美。在诗人看来,康桥应该是安静的,诗人不忍心破坏这种完美。这儿的“云彩”似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诗人再别康桥,不只是和他母校告别,而且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与康桥时的理想告别。
  
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语言清新,雅致含蓄,富有韵味。
  
在诗人的笔下,康桥已不只是个地名,而是富有生命和灵性的,与诗人的情感已融为一体,甚至也带有着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尤其是这首诗的优美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2个回答  2011-09-18
  《在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
  是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展纸执笔记录下的一次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此诗创作背景: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看到这些;我想你应该明白了!
  徐志摩先生曾经游学于“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在别康桥》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故地重游,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也就是说《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创作出来的!而且在他离开时由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他的英国朋友却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另外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当然也不能和同学老师告别了!

  希望提供的答案让你满意!
  海天一色 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9-18
哈哈,他告别那所学校自然也就道别了所有人,当然包括了自己的老师,而在这之前呢,他们怎么的缱绻咱也未可知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