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个古人刻苦学习的感人事例,并谈谈这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如题所述

1《囊荧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穷人名叫车胤,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当很多不利因素影响我们的成长时,要善于利用一切条件使困境改为顺境,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利用上天赋予我们的大自然来改造环境,改造自己。
2《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虽然物质产生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但意识即精神则反作用于物质,即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可以对物质产生推动作用。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不要怕失败,在失败中总结教训。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困难再大,还能比那战争年代困难大吗?”我们要和一切不好的因素作斗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要成功,先发疯。
3《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个人叫匡衡,他年轻时十分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自勉联
(3)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意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参考资料:历史书及百度好友的分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2
《囊荧映雪》车胤 《悬梁刺股》 孙敬 《凿壁借光》匡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第2个回答  2011-09-21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第3个回答  2011-09-23
上面
第4个回答  2011-09-22
bubujingxi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