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被捕前,和清兵有没有交过火?

究竟是反抗失败被捕,还是直接被捕?

没有和清兵交过火。
1907年7月14日,革命组织“光复会”成员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次日,秋瑾在绍兴闹市区——“古轩亭口”,被清政府杀害。

秋瑾当然是一个女英雄。可是,英雄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传闻的基础上的。秋瑾为革命而死,仅仅算这个事情本身,秋瑾就已经堪称英雄,而如果再杜撰一些英雄的情节、刻意为她“锦上添花”,在我看来,却等同于画蛇添足,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反而适得其反。

这不,秋瑾死后,中国社会上,就流传开了关于秋瑾的以下三则传说:

传说一、秋瑾被捕时,英勇抵抗;

传说二、秋瑾受审时,视死如归;

传说三、秋瑾的口供只有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可是很遗憾,事实上:以上这些,全部都不准确。

依据秋瑾的亲生弟弟秋宗章的回忆文章《大通学堂党案》,当天清兵到“大通学堂”里来逮捕秋瑾的时候,秋瑾并没有像影视作品里面那样英勇抵抗、或者从容不迫地指挥学生抵抗——恰恰相反,秋瑾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逃跑。

这不是刻意要丑化女英雄。事实上,革命人物在遭到官府逮捕的时候,逃跑不但是十分正常的表现,而且还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试问:如果人人都“见死不逃”,人人都死光了,那么,谁来干革命事业呢?——被捕的时候,尽量逃跑,保留自己的力量——这是十分符合逻辑的。

“大通学堂”,是秋瑾参与经营管理的一所学堂。《大通学堂党案》这篇回忆文章,收录了秋瑾在狱中给清政府的一份《供词》。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当年秋瑾给清政府的这篇供词,都说了些什么:

秋瑾即王秋氏供:山阴县人,年二十九岁。父母都故。丈
夫王廷钧。我于光绪二十九年与丈夫离别出洋,往日本游历,与徐锡麟、赵洪富会遇熟识。后我回国,在上海开设女报馆。上年十二月间,始回绍兴。由蔡姓邀我入
大通学堂,充当大通附设体育会教员。与竺绍康、王金发均属要好,时常到堂,已有月余,也系熟识。今日闻有营兵前来拿捕,当即携取手枪、皮包,就想逃走。不
料堂内开枪,兵勇等亦开枪,并将我连枪拿获。又论说稿数纸、日记手摺一个。此稿是我所做,手枪亦是我物。我已认了稿底。革命党的事,不必多问了。皮包是临
拿时丢弃在堂。至赵洪富、竺绍康、王金发现逃何处,不知道是实。(下有指模,注明:“右手二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1
  直接被捕 
  1907年7 月,秋瑾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举行反清起义。徐锡麟在安庆仓卒举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遇害。清政府得奸人密报,派兵包围了秋瑾所在的绍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了。在敌人严刑审讯时,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两天后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秋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然而,这位女界英烈是怎样被捕的?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她曾“开枪拒捕”。此说最早出于绍兴知府贵福之口。贵福得知绍兴学堂和革命党有牵连的密告,星夜渡江,晋省告变,然后会同山阴、会稽两县县令和省兵管带徐方诏的400 余人查抄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后,又是他们三人连夜开堂审讯,拟电请示浙江巡抚张曾扬后处决秋瑾。他在发布的《安民告示》中说:“秋瑾竟敢开枪拒捕。”(《秋瑾史料》)
  也有人说少数学生拒捕,而秋瑾未拒捕。清兵包围学堂时,学堂内尚有学生10余人,有的出后门游泳而逸,有的出前门持军械拒敌,但秋瑾居内舍,为清兵所执。(见陶成章《浙案纪略》)列传三)“唯有体育会女教员秋瑾,闻声知警,躲入校内紫草房中,兵勇复四处搜查,亦被捕捉。”(《徐锡麟》附录)还有的说当时并没有交战。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一些目击者的记述。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的家就在大通学堂附近,相距不过百步之遥。当时他哥哥范文济是该校学生。事变发生时,范文澜曾亲往操场观看,看到“满操场的都是兵”,未见激战场面,只是听到几声枪响而已。(见《中国妇女》1957年
  第8 期)大通学堂学生朱赞清,当时刚刚吃过早饭,听到枪声后从学堂逃出来,他在后来回忆说,学生们从大门往外跑时,遇清兵阻击,有两人中弹,一个腹部中弹后落入河中淹死。(见《大通师范学堂》)佛奴在《秋女士被害始未》中记述了某君于外出归途中亲见秋瑾被捕的经过:“贵福带兵四百余名,围住大通学堂,学生出逃,当即枪毙多人。秋瑾与程毅等出面诘问,均被拘去,沿途肆意殴打。行至某处,一兵将手枪二支掷于道旁,指为女士裤裆中落出。”既然双方并未交战,秋瑾也就不会“开枪拒捕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束手就擒”。陶成章的《浙案纪略》说:当清兵包围大通学堂时,如果秋瑾“召集体育会之学生,犹足以杀贵福而占领绍城,虽无大有为之处,犹愈于束手待毙”。说秋瑾是束手就擒的。冯自由所著《革命逸史》也说:浙江巡抚张曾扬派兵渡江,赴绍兴围捕。消息传来,秋瑾令学生把枪藏起来。众学生都劝秋瑾出奔,秋瑾不答,众学生散去者数十人。
  清兵至学堂,又有学生劝秋瑾向后门乘船渡河而逃,秋瑾神色自如,只令学生及办事员先走,自居内室端坐不动。清兵攻入前门,秋瑾束手就擒。陶成章是浙江革命党人,在光复会中有重要地位,且与秋瑾过往甚密,他的记述影响极大。冯自由是秋瑾参加同盟会的介绍人,所记不能不信。此外,秋宗章《六六私乘》亦持此说。多年来,史学界对秋瑾的被捕经过,一般都采“开枪拒捕”之说。有些秋瑾传专门有一节“血战大通校”,说秋瑾率领学生当场打死清军几十人。中华民国史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秋瑾》也说:“秋瑾和少数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击毙清兵数人,学生死两人,终因众寡悬殊,抵抗失败,秋瑾及程毅等六人不幸被捕。”至于一些描写秋瑾的电影、剧本等文艺作品,更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了。
  近年来,史学界对秋瑾“开枪拒捕”之说提出了疑问。郭长海于1982年第12期《学术月刊》撰文认为:秋瑾在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风声日紧的情况下,采取了应变措施,如销毁光复会文件、革命党人来往函件,将学生操练用的枪枝弹药数十支藏匿。她要渡过难关,静待一周后的全省大起义。
  从被围的客观情况看,也不存在武装拒捕的可能性,清兵400 余人,而大通学堂在校学生只有10多人;案发时清兵一无伤亡,学生中只有两人在越河逃跑时中弹伤亡,当时与秋瑾同时被捕的还有程毅等6 人,其中有叛徒蒋继云,他们的口供以及其他档案都没有秋瑾“开枪拒捕”的记载。至于贵福的“告示”咬定秋瑾“开枪拒捕”,是因为秋瑾被捕前已藏起枪弹,烧毁文件,定罪无凭证;秋瑾被害后,贵福又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他知道治下的臣民“犯上作乱”将会祸及自己。而且,他平时和大通学生的关系也不错,在大通学堂开学之日,曾书赠秋瑾一副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审讯时,秋瑾在公堂上指着贵福说他也是“同党”,这使贵福必欲置秋瑾于死地而后能安了。所以,他一夜之间三次往访劣坤周百图,以谋“杀秋法条”。商议结果,“拒捕已可为据,贵福采纳之”。(见《秋瑾史料》)于是,在向巡抚的报告和《安民告示》中都说秋瑾“开枪拒捕”了。
  秋瑾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被捕后大义凛然,坚不吐实,壮烈牺牲,为何没有武装拒捕呢?《浙江学刊》1983年第1 期发表潘鹤松的文章,认为秋瑾是出于战略上的深谋远虑,即等待嵊县党羽万余人的到来,然后举事,共同袭取杭州。另外,秋瑾对当时形势的险恶、敌情的严重估计不足,以为只要藏起枪弹,销毁文件,便可如四月间搜查大通学堂一样无事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09
是的,秋瑾和清兵在战斗中交过火。秋瑾参与了义和团运动,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清朝政府,曾经在北京发起反清抗日运动,与清兵发生了冲突。但最终秋瑾的反清抗日行动失败,被清朝政府逮捕并处决。
第3个回答  2023-05-14
秋瑾与清军没有直接的交火。她是一位革命活动家,曾经发起了许多反清起义和参与了一些革命组织的活动,但她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政治、宣传和组织方面。她最后被捕是因为她的组织被清朝政府发现,而不是因为她与清军直接交火。
第4个回答  2023-05-14
是的,秋瑾曾参与领导义和团运动,反对清朝统治,与清兵曾有过冲突交火的经历。在庚子事变中,秋瑾曾率领女义和团组织对清朝官员和军队进行袭击和抗击,被清朝视为反抗派,最终被捕并处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