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历?

如题所述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我们这里的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
  日的定义
  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作为一天的第一个时辰。那么,子时就是在现在0:00前后一个小时之内。那么,这样,夏历中的一天的开始是在今天的23:00。
  月的定义与置末
  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因一个朔望月即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平均时间为29.53059日,因此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定的。定义以平均月相最缺的一天为初一,作为一月之始。那么,新月出现的那天就是初一,是月份的开始。例如:   本月新月下月新月 农历月长   公历5月1日13时5月31日01时30天   公历5月1日01时 5月30日13时29天   那么,会出现一个月有29天或者30天两种情况。我们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多少天以天文计算结果为准。满月的望日会出现在十五或者十六,个别会出现在十四或者十七。   置末   由于有的月有29天,有的月有30天。我们称29天的月为小月,30天的月为大月。相比小月而言,大月多出来的一天叫做置末。置末的方法比我们下面要提到的置闰的方法简单,通常我们把这一天放在月份的末尾,并且接着前29天计数。
  年的定义与置闰
  以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一“岁”。计算采用冬至日测量的回归年,即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   定义以太阳角度最偏的一个月为子月,在周代作为一年的开始。那么,可以得出,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汉代以后,寅月为一年之始,因此,子月成了农历十一月。进而定出正月。正月初一即一年之始元旦(又名为春节)。   因为一“岁” = 12.37月,那么,就有可能有的年份有12个月,有的年份有13个月。我们定12个月为平年,13个月为闰年。即一年有12或13个月。从正月初一至下一个正月初一。   置闰 包含了十三个月的“岁”定为“闰岁”,相应这一年定为闰年,有十三个月。   一年有十二个中气,定闰年中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闰年虽有十三个月,但并没有十三月的名称,其中闰月名称沿续上个月。例如,在四月之后的闰月称闰四月。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通常19年置7闰,无中气那个月则为闰月。   置闰旧法:十九年置七闰 农历一个月为朔望月,农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6939.6018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6939.68865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1917年4月4日是闰二月十三、1936年4月4日是三月十三、还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置闰新法:无中置闰 十九年置七闰仅仅是一个近似说法。由于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的时间不完全相等,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导致二十四气和月份不能对应。故现行的农历采用“无中置闰”法,即当两个冬至日所在朔望月之间有十二个朔望月(不含两端)时,必定至少有一个月份没有中气,则以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中气和月份能够大致对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置闰旧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一个回归年平均是365.2422日,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因此19个回归年365.2422×19=6939.6018日略小于19个农历年(19×12+7)×29.5306=235×29.5306=6939.6910日。但农历的置闰规则会产生19年8闰236个月(19X12+8)这种有违基本数理和自然规律的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5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