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社会大乱的先兆原文

如题所述

社会大乱的先兆原文选自清代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复龙翰臣》: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昌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

译文:几十年来,官员活着,无论如何,都是黑白分明的;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有礼;无用的人变得越来越猖獗。当问题达到临界水平时,一切都是理性的,一切都是默认的,没有痛苦,没有反应。

扩展资料: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去世四年后,庄中出版社出版了《曾文正功全集》第一版。全集由他的35个看门人编辑。李汉章编撰,李鸿章校勘。其他33位学者分别是李宗羲、彭玉林、沈葆桢、丁瑞昌、刘秉章、俞跃、李元都、郭昆涛、薛福成、梅启超、吴润伦、李淑昌、王开云等。

长期以来,曾国藩对这些人进行了深刻的教导,并从中汲取了其思想的精华。因此,这一版本的《曾文正工全集》被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它也是传播最广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个人简介: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8岁的时候,能读4本书和5本佛经,14岁的时候,能读《周礼》和《史记》的选集。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晋市翰林书院,任军机大臣牧昌阿门生。内阁改组本科,礼宾司部长助理,军部、工程部、处罚部、民政部部长助理。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文正公全集(全16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晚清名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9

先兆有三:

1、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2、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

3、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

先兆原文选自清代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复龙翰臣》: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昌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

译文:几十年来为官者苟活于世,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而曾国藩正是这样一位集修身、治学、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的“古今第一完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文正公全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05

社会大乱的先兆原文选自清代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复龙翰臣》: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昌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

翻译:几十年来为官者苟活于世,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

扩展资料

曾国藩死后《曾文正公全集》的来源:

曾国藩逝世后四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第一版《曾文正公全集》。这一部《全集》由他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勘。其余33位参校人员有李宗羲、彭玉麟、沈葆桢、丁日昌、刘秉璋、俞樾、李元度、郭昆焘、薛福成、梅启照、吴汝纶、黎庶昌、王闿运等。

这些人长期受教于曾国藩,深得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所以这个版本的《曾文正公全集》被公认是最权威的版本。也是流传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部《全集》包括曾国藩的奏稿、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诗集、文集、书札、批犊、杂著、求阙斋读书录、求阙斋日记类钞、年谱、传记、墓志铭等。全面反映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文正公全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前兆:

1、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2、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

3、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

曾国藩死后20年,大清朝终于灰飞烟灭。

同样,于右任说: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

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一、说的是老百姓贫穷,物价飞涨,社会呈败落之象。老百姓为什么贫穷?因为”国有金,吝不与人”,财富不往普通人手里流动,国家与民众争利。财产归权贵私有。劳苦民众虽竭尽劳作,所得不足以维持生计,两极分化严重。

二、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扬,作恶的不能受到制止,社会道德急剧下滑。官员虽多,但不作为,忙于吃喝嫖赌,聚敛财富,使”利不能兴,害不能除”。

善恶本人兼而有之。所以于右任说”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其中的”化”、”使” 两个动词很生动地说明了官员普遍贪腐、社会道德败坏原因。

三、贫富不均、两极分化、财产聚于权贵之家,才会有”此哭中、彼笑中”的现象。”外人”指列强,”窥伺”中华大地,伺机捞起好处;”霄小”指内奸,挑动拨弄,出卖国家利益。搞金钱外交,用通商拉拢外国政要”助纣为虐”,维持其祸国殃民的统治。

” 侦探”渗透国外华人社区,”金钱”收买外国政要,甚至行为举止,罢免升迁,都以金钱利益为动因,用这样方法维持其统治岂能不使社会败亡?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曾国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1
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前兆:
 1.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2.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
 3.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