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主要讲什么

朱自清背影主要讲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7

主要内容:

讲述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

扩展资料:

朱自清少年时代,正是旧的封建思想被新文化运动所冲击的时代,朱鸿钧秉持父道尊严的封建思想来要求朱自清这样一位受新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这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父亲与儿子的缩影。正是社会层面的矛盾,朱鸿钧和朱自清无可幸免,父子之间因为种种矛盾产生了难以调节的间隙。

而本文的写作背景恰是20世纪初期整个社会对“父亲”的一片抗议与谴责声时,朱自清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父亲的背影”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背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31

这是一篇追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平常。

那是作者追忆1917年,丢了职赋闲在家的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的情景。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的家庭因为社会的黑暗日趋窘迫。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境遇艰难的现实。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来的,不仅是简单的父子之间的伦理之爱,也暗含着一种时代之难和心灵之痛。

扩展资料:

作品简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

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第3个回答  2019-09-01
第4个回答  2019-01-13
讲述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