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演变

如题所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大段:
远古和上三代的诸侯共主制度和秦代以来直至晚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

一、远古和上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之政尚忠,商之政尚质,周之政尚文。”

1.夏代,“禹传子家天下”,为现之中国国家和民族(至少传说上)可以上溯的最早的王朝,其时尚保留了继承了原始部落联盟时代的痕迹,有夏一代,方国(具有相当独立性的部落和区域血缘联合体)万国,夏后既为天下万国的共主,同时为其家族的族长和其政权支柱夏国的诸侯,为中国古代家天下制度的肇始,但制度比较粗糙简朴,夏后对方国的权力还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所谓朝贡的形式,而制度可称之为方国(部落联盟体)共主制。

2.商代,有了很大改进,在方国之上、商(殷)王之下还设有四方方伯,而且商王同时为神子(商王祖先是神-上帝),部落联盟王朝的政治军事权力与精神/宗教权力相结合,“商王尚鬼,率民以事神”,开启了中华至今阴魂不散的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政治权力与精神权力相结合,最高权力者对属民的权力不仅是外在的强制,也兼涉内在强制,统治者对老百姓不仅有统治之权责,还有教化之资格和义务;而商代方国不断减少,地方诸侯主要是地域性的联合体(当然也以血缘为其里),商朝的职权基础——商国或商族相对于四方诸侯更加强大,即使在“武王伐纣”的殷代末年,其政治军事力量也非区区西伯周单独难以匹敌,所以要联合800四方诸侯共同发纣。商制为诸侯共主制,较夏制更完整、更进了一步。

3.周代,中国分封制的典型,准确地说是,封建天下制度。周之政在文,周制完备而集大成,礼乐政刑,文教政伐等基本成熟,所谓后来的秦制从历史的纵向角度也继承自和发展了周制,“汉承秦制,秦臻周制”。周代政制由:1)“家天下”之内显制度,即家族制度——作为统治者的贵族权力继承与转移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家天下”之外显制度,即自上而下、森严精密的的权力分封和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大夫一士-国人和域民——分封制;3)与奴隶主贵族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度/所有制相联系的井田制;4)实际上非常重要的调节统治者内部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和行为的“朝贡征伐”即狭义的周礼(辅之以礼乐)制度。
总之,三代政制为封建(或分权)共主制度。

二、秦代至晚晴的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官僚制度
特点:严密的政教合一权力结构,即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力,外在的有形强制权力与内在的无形强制影响力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半人半神的克里斯玛领袖——天子至高无上,承接上天,作为其现实延伸和权力基础的大一统帝国官僚具体实施对整个庞大帝国的治理,也是政治权力与精神权力相结合的,体现在人身上为作为权力(实施)主体的的士大夫和士绅。当然从秦到清近两千年越来越精密,期间具体有很大不同,又可分为: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和-隋唐的三生六部制-元代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制,明代的六部内阁制,清代结合了满洲特色的族天下其里、行省六部内阁和军机处其表的制度。
上述介绍过于啰嗦,同时也业已有两位对秦代之下制度有很好的介绍,以下将精简提点之,但突出和道明其制度的表里。

4.秦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统一王朝国家,为该制度之肇始,同时也是上三代政制的继承发扬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有:
1)皇帝制度,皇帝高度独裁集权(相对与民主分权),总揽政教大权,为西方近代主权国家和主权理论诞生之前的前现代主权者(严格说不能算主权者,但西方主权者源于上帝的人化和国家及其权力的神化,也即“在人间行走的神”,而中国古代的皇帝实为奉天承运、总揽一切政教大权的“天子”,可以说是前现代的主权者);
2)官僚制度,从制度上一改上三代的世袭制也即世卿世禄制,具体治理国家的管理者由世袭贵族成为需要皇帝授权的皇帝直接下属——官僚——并形成权力等级分明、职权划分开来的严密层级对帝国进行管理;
3)郡县制,作为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制度形式实质上一直延续到现代,并以不同的形成继续发挥作用。

5.汉代,“汉承秦制”,汉代对秦制出于现实物质和技术条件限制,表面上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似乎在秦制上有所倒退,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又接上周代传统实现了一统,而且是郡县制为权力基础上的“大一统”。政教合一,“汉天子”黄老王霸杂之,儒表法里,制度上更为现实合理而严密。汉制是秦制与周制的集大成与发展。在官僚制度下,具体治理国家的统治阶级由贵族演化为士族。

6.三国魏晋南北朝在两汉“内朝”尚书台的基础上,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相继成型和成熟,从制度上分割了秦汉的相权,形成皇权之下的结构性分权(内部分权或学历上称之为次级分权),与之相应,作为权力(实施)主体的统治者内部士族门阀制度极盛一时,与三省分权等制度形同表里。

7.隋唐,在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形成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度,实行群相制,并与之相适应,推行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制度,自此为大一统帝国的官僚制构成了坚实的基础。以隋唐为分野,前800年与后1300年之不同最明显的在于科举制(从制度上奠定了官僚制从而削弱直至消弭相权、皇权高度专制的基础)。

8.宋代三省制基础上形成政事堂,具体的同中书门下(宰相)一度复权——有宋一代权相迭出,其为制度性原因。与政事堂集权相平衡,文武分制,军事机关枢密院与政事机关分立,而又以文驭武,以科举出身(文官)官僚任之。宋制重内轻外,重文轻武, 而又并不完全高度集权于皇帝,无法经受草原民族不断兴起的外在冲击,与其极度内敛的这种制度模式不无关系。

9.元代/帝国为蒙古帝国众多汗国之中央汗国,幅员极其辽阔,于是通过皇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中书省-州、府、县来实现集权,即所谓的中书省与行省制度。

10.明代前期在中央分割中书省,废丞相,去相权,实行六部制度;在地方废除了元代行台以三司制度分割地方权力。不久,在相权废除的权力连系真空——而皇权与官僚权力,作为头脑的皇帝与作为股肱四肢的官僚集团之间是需要一种沟通、弥合和连系性的形象为“颈项”的权力的——中形成了内阁制,中后期,由于防倭、征赋和镇压起义的需要而又实质上延续了元代的行省制度。

11.满清入关,形式上继承了明代的内阁制、六部制度(加上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为九卿部院制)、行省制以及其达到顶峰的科举制度;同时,也带来了体现满洲征服者集体族权的的1)族兵族权制度——八旗制度,和2)满洲贵族的议政王大臣制度,以及3)六部中满汉大臣制、4)地方督抚制度(一般以满洲总督掣肘汉人巡抚)5)八旗各地驻兵将军制度 等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在基本延续明制的躯壳上架构了精密的满族“族天下”与爱新觉罗家族“家天下”一体的皇权独裁专制的中央高度集权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帝国制度由此达到顶峰。

*1840年鸦片战争后,即近代政制由此有了很多不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等新机构和制度的设立,完全是以不同于中华制度结构体的外来西方(现代)风格呈现的,按照结构功能理论,则必然预示和带来中华帝国制度结构的彻底异变——由此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2000多年帝制和更为久远的传统制度结构的崩解。而其彻底消亡则有待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仍在未完全完成之中,在此不表。题外话,从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30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随历史政权的演变政治制度也在变化: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侯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
分封制使地方封侯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搞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 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
第3个回答  2011-09-30
hjkhujkhkhjk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