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谊的秦亡观

如题所述

贾谊的秦亡观点(主要针对过秦论,其他文章内容不同,但核心思想没有变化都是儒学):

秦国的灭亡是不施仁义,为政严暴,失去民心造成的。

具体怎么不施仁义怎么严苛暴戾怎么不得人心,秦亡观当中并没有提到。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除了很符合西汉儒家经学的特点:文章花团锦簇和仁义的追捧、对法家的打压敌视,具体的施政方案合理与否、是否具有可行性、民众的接受能力和对秦灭亡的教学得失这些关键地方作为一篇针对当政者的文章都没有!

(首先说明一下贾谊的背景,这个在课本中是不会提的。贾谊是西汉早期儒学被打压和不待见情形下属于比较出挑的弟子,当官期间负责的是经学经学经学!并没有失误,也就是坐办公的而不是下基层搞实务的。他的背景说的很可怜被当朝重臣打压排挤,也就是所谓的怀才不遇。至于这个才能是不是很务实没有说,个人的政治思想是不是很贴合实际也同样忽视,所以刻意忽视掉其实是贾谊眼高手低看不起搞具体工作的,这才不被待见的现实。毕竟就这一个政治突出的独苗,儒家为了脸面也得春秋笔法一下)

贾谊的过秦论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这么分析:

前几段没有个人意见,基本就是把秦国的发家史用修饰的手法说一下,关键地方一笔带过,这些关键地方是秦国能够强大的原因,但很遗憾,贾谊没说。

贾谊说了什么呢?变法以及六国相约攻秦。四代秦王对下一代秦王的影响没有提,法家的重要性和负面性没有提,相关教训没有说。这里可以划个重点,贾谊是儒家弟子,这个时候正是儒家最被人看不起的时候,和喝酒喝高的酒徒一个等级的时候(刘邦的潜台词就是这个,话多无用)。

再看对秦始皇的评价是什么?

收拢战乱后的兵器并且铸成十二个金人是不好的,这个道理可以看看建国后的中国是怎么做的,再看看现在的灯塔国普通民众的治安环境又是怎么样的。至于十二个金人,法国的凯旋门是不是该拆了。

到评价秦国始皇为止,可以看出全都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很水,且干货很少。为什么这么讲,再介绍完过秦论最后半部分再具体讲。

到了结尾,贾谊只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现象,并没有往深里说原因,只提到了儒家的仁,怎么做没有说!秦国百年生聚一统中国后短时间灭亡,核心原因是什么没有说,只是提到了儒家的仁义。


现在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是阐述一件事情的经过并简单说这个事情最后发展的成或败,没有细细量化分析加入自己的理解只是泛泛而谈。嗯,还记得当初语文老师们说过,这样的作文60分只能打40分。空话套话太多。


秦国法家的兴起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既没有前人们的经验教训,又无法想现在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动态的掌握情况。但从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但凡法家思想在体系当中的比例占得重执行彻底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可以说是强大的,积极的。

贾谊对秦国灭亡仅仅说是不爱民的总结性发言其实很空,都知道秦国灭亡是不珍惜民力,为什么有这样明显政治低分的现象,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是最合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脱离。法家的政治指导思想仍然延续严谨的集中全部民力做一件事情的战时思想,结果秦国的民众吃不到红利,六国的民众仍然被提防和压榨。所以才会有原六国贵族的施展计谋的土壤

应当转换为和平时期修养生息政策的秦国仍然继续吃到大量战争红利的战时法家政策,矛盾产生。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以下是简洁的原因,详细的历史可以根据这些在慢慢看,很有意思的:

    商鞅变法

    代价是王室和变法倡议人的牺牲作为贯彻秦国法制的决心,同时太子以及第二任雄主被下放到民间体会变法带来的变化和重要性同时也作为变法的决心。这是秦国被魏国魏武卒吊打的阶段;

    开始的成果

    秦国大复仇成功,获得东进六国的重要地点,使得秦国做到易守难攻,仅仅面对很少敌人而不是腹背受敌。同时依靠变法带来的军事成果,对外开始压制六国,对内清扫收伏各少数民族(芈月传就是基于这个时候的背景)。

    个人认为对秦国兴衰起到关键影响的一位秦王。

    这也是为什么会认为贾谊的过秦论太空太假全是面子话的原因,大概也是当时重臣排挤他的原因,贾谊真是自找的。

    秦昭襄王依托变法,继续细化深化各项法制甚至可以说做的有些极端和机械化的程度。秦始皇的法家制度基本就在这位五十年左右的秦王手里成为完善体制,整个秦国对六国的大势也在这个时期完成。具体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认真找找看,这里只说最关键的几处:

    昭襄王为人可以说是当时的法家思想的绝对信徒,做到了绝对的冷酷无情。无论对内对外都做到了绝对的理性和功利化,尤其是本人非常有能力。在咸阳有流民聚集时,昭襄王认为对流民救济是对辛苦劳作后有收获人的不公平,白白得到粮食是不公平的这种思想下流民被活活饿死,于是关内的民众和王室关系非常冷淡(这也是西汉早期为什么说关内百姓和王室关系很好原因,这个是教训。所以才会有民众深念汉德,刘秀和刘备起家时有人追随,这些都是因为昭襄王这么做的利弊权衡影响下,西汉皇族帝王学的经验,虽然西汉矫枉过正成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世家兴起,平民难出头)。


    昭襄王这种和机器一样严苛的性格可见一斑,什么事情都怕认真,所以这种冷冰冰只计较数字利益不衡量人心的做法帮助秦国离间了齐楚的联盟、欺骗了楚怀王、坑杀了赵国四十万的精壮(战兵加上负责后勤事务的辅兵)等等。


    这种法家绝对理性冷酷的影响下,虽然对于体系的建立、内部吏治环境的清明有效、民众的权益保证、阶级上升的途径有保障、没有大世家大地主的压迫吸血等等好处,但是这些普通民众是看不到这么长远的,只会觉得生活太拘谨规矩太多(吐口痰都会严重处罚,可以参考行政处罚,尽管这连民事都算不上),各种集中民力办事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就像紧绷一根弦一样(可以听听前段时间我国吏治对于体系人们的精神压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秦国彻底取得战略优势,内部政治算得上清明有序,经济\粮食运转良好,军队强悍思想统一纪律严明。外无一合之敌,内部没有太大掣肘。

    这些都是在昭襄王手里继承并发扬光大。也是法家实实在在的功效。


    秦灭

    秦始皇出生在长平之战时期,这是秦赵的国战也是秦和六国的国战,限于各方私心利益的纠结,赵国失去战争潜力,其他五国国早之前已经没有足够抗衡,彼此联盟不够紧密(还是昭襄王时期的纵横)。秦始皇的环境决定始皇的性格强硬,所以自然受到同样强硬性格的曾祖父影响,并且这两位都是这样性格强硬冷酷的极大受益者。所以就不用再阐述为什么六国民众为什么会受不了秦国的法律,也为什么秦国会集中力量做这些被抨击后后人却受益并模仿的事情(西汉无论陵墓制度还是其他只是手段柔和但还是没区别)。

    但法家思想的严苛无情让讲究人情关系的六国受不了(所以变法也都不彻底)。于是秦国在胡亥同样冷酷性格下不适时宜的灭掉。

综上,贾谊秦王论的不爱民只是在炒仁义的儒学冷饭,因为没实在用处成才率少不被列国待见不被执政者看好很多年后的马后炮。不信法制只讲人情的下场但凡不是被儒学“熏陶”而是处理实际事物都不会采用的,否则汉朝也不会因为过于讲究人情失去法学制衡地方世家做到导致西汉东汉接着倒霉(王莽新政动的就是外儒内法面具戴着戴着就信了的世家大族的土地,东汉哪怕只看过三国演义也该知道大族做大不被制衡的危害)。

所以,贾谊过秦论兜售的还是儒家仁义那套什么干货都没有,这种人不被打压就怪了,至于说怀(眼)才(高)不(手)遇(低)这类的,贾谊可没怎么在基层做过实务,基本就是老本行对于经学的研究。所以,这个观点谁吹捧出来的,也该清楚。刘氏皇族的秦亡论可是实实在在的帝王家学里面了(凡是秦国灭亡教训都有措施应对,好的东西都有延承,所以才会说汉承秦制。唯一可惜的是西汉皇帝的这类帝王学有中断,所以儒学的皮戴着戴着就成真的了,以上史料都有,非杜撰)。基本贾谊的观点都是时代局限性下的观点和儒学的影响。毕竟谁也不会想到秦国因为法学强盛这么多年,灭亡却这么快。还是法家思想的施政需要有条件有前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2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第2个回答  2011-10-06
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第3个回答  2011-10-06
贾宜认为秦亡的原因是 他《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受之势易也”。可见他认为秦亡于不施仁政,过于暴戾,失去民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0-06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