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多少个城门

如题所述

南京明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

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即光华门)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门5门,北有太平门、神策、金川、钟阜4门。

1、正阳门(光华门),南京城墙的正门,内外均有瓮城的复合型瓮城,是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创。外国使臣来朝觐见必须经正阳门出入,正阳门也就是明朝“国门”。

2、通济门,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

3、聚宝门(中华门),南京城墙的正南门,中华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瓮城堡垒。

4、仪凤门(兴中门),南京城北进入南京城的要道,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

5、朝阳门(中山门),原为单孔券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明城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6

南京共有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即光华门)3座城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门5座城门,北有太平门、神策、金川、钟阜4座城门。

1、正阳门(光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是京城的正门,内外均有瓮城的复合型瓮城,是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创。光华门为南京内城南段城墙三座城门中,最靠东的一座。

2、通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也绝无仅有,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

3、聚宝门(中华门)。是南京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瓮城城门,是京城的正南门,中华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瓮城堡垒,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

4、三山门(水西门)。规模仅次于聚宝门(今中华门),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

5、石城门(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皆为拱券砌筑。

6、清凉门。是明代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构成。

7、定淮门。是南京市明代内城十三座城门靠城西的城门,位于外秦淮河东岸。

8、仪凤门(兴中门)。是城北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

9、钟阜门。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

10、金川门。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门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城门附近设置有水闸,控制护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11、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唯一一个设有左右两个门洞的城门,也是十三座城门中唯一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的城门,且瓮城门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因此成为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一座城门。

12、太平门。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原为单孔城门,2014年复建为三孔城门。

13、朝阳门(中山门)。原为单孔券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明城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02
内城门13个,外城门18个

南京城墙名闻中外,其长度为世界第一。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克集庆,建立应天府,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改筑应天府城”。洪武四年(1371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 又建筑新城,历时21年,应天府城全部竣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下令建造60多公里长的外围土城,传统称为廓。在应天府城内还有皇城,包括皇城和宫城。这样,明代的京师城垣,分外城、应天府城和皇城三重,外城和皇城己毁,仅存城门地名。
一、正阳门 城下门券一层,月城一座。是都城南面正门,与明皇城洪武门、承天门、奉天门等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扼守皇城的险要之门。1931年改为光华门。1937年日寇屡攻不下,重炮轰击,飞机轰炸,使城门坍塌。1958年拆除。
二、通济门 城下门券四层,每两层门券间设有瓮城,建筑宏伟,本门冲要,面向大道,外有九龙桥,旁为东水关,此地为秦淮河与明城濠合流处。1958年拆除。
三、聚宝门 原为南唐都城南大门,历朝扩建,宋代创建瓮城和券门。民间有朱元璋借聚宝盆的传说,因而将此门称聚宝门。传说不是历史,实际上聚宝门是因为它正对聚宝山(雨花台)而得名。本门连通繁华的商业大道,门下门券四层,三道瓮城,设27个藏兵洞,可藏兵五六干人.城门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令古今军事家叹为止。1928年改名中华门,1931年改筑城门,拆掉左右城段,准备开中华东西两门,未成功。
四、三山门 原为宋元旧门,明重建时,因为它正对城外三山,故改称三山门。清代又改为水西门,本门为西出要道,连通繁荣的商埠,城下门券四层,右边是西水关。民间传说朱元璋夺取集庆后,陈友谅率数十万大军来争夺,刘基一夜造三桥,又把三山门的门栓从里搬到外,使陈军陷入迷魂阵,朱元璋遂在三山门一带大败陈友谅。1958年后被拆除。
五、石城门 门券两层,流通繁荣的商业大道。因靠近石头城,故称石城门。路面均铺“监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车运入城,日久竟将监石碾碎。此门又称汉西门,或称旱西门,现存券门两个。
六、清凉门 地处幽僻,仅有一券。位于清凉山西麓的石头城侧,故称清凉门。由于面临秦淮河,又称清江门。清代时堵闭,后毁。
七、定淮门 地处幽僻,有一券。原叫淮远门,因为秦淮河在其附近入江,经常泛滥成灾,为镇秦淮河,所以改称定淮门,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淤塞而废。
八、仪凤门 城下水洞两座,本门冲要,是明清时出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太平天国大将林凤祥指挥挖掘通向仪凤门的地道,用地雷炸开仪凤门城墙,直攻两江总督衙门。1928年改称兴中门,1958年拆毁。
九、 钟阜门 本门荒僻,有一券。踞狮子山岗,是明代都城北面西头第一门,由于门朝东,俗称小东门。清代时堵闭,后拆毁。
十、 金川门 金川河支流由此经过,故称金川门,依山控江,形势险要,明叛将李景隆开门献城,朱棣“靖难之师”由此入城。清代塞闭此门,后毁。
十一、 神策门 本门荒僻有两券,东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长江,是军事防守要地。十三门中唯此门由刘基开两洞。顺治时,郑成功17万大军攻城时,中了守城清将缓兵之计,守兵偷偷凿开另一城洞,偷袭大败郑成功,后称神策门为得胜门。1928年改称和平门,现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2002年修复开放。
十二、太平门 本门可扼要钟山,控制北郊,自六朝以来,向为兵家争夺之地。太平天国时,在钟山上筑天堡城,门旁筑地堡城,后曾国荃挖地道轰坍城门城墙,攻陷天京。1928年曾改太平门为自由门。后毁。
十三、 朝阳门 本门僻静,是明都城之东门,是通孝陵必经之地。皇家禁区,城门常闭。清代故宫改为驻防城,较冷落。1928年改为中山门。
应天府城旧称96里,《首都志》载实测61里,1954年测量为33.676公里,1983年文物普查时测得外型完整部分为19.802公里,半损坏部分为1.594公里,十三座明城门仅剩4座,民国时开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解放后开解放门、集庆门,明城墙已失去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第3个回答  2014-01-02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不知道多少辈的南京人童年时都吟过这段童谣。其实说起南京的城门,早几辈的南京人可以掰着手指为你数出“里十三、外十八”。民间传有城门名编串而成的顺口溜:“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

  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十三座,都与市内大街贯连,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条。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明朝皇帝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

  这些城门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依次是: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它们是: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这样,加上原来的内十三,就成了内二十四。

  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至于城门名称,也常有改动。例如:三山门改作水西门;石城门改作大西门、汉西门;清凉门改作清江门;定淮门改作淮远门;钟阜门又称小东门;金川门又称三民门;太平门曾称自由门。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一下改了七个。

  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遂由政府出面,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改海陵门(1913年新开的)为挹江门;改神策门为和平门;改丰润门(1909年新开的)为玄武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改洪武门(原正阳门)为光华门。这样,“内十三”当中,只有通济门没有改过,保留至今。

  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即改姚坊门为尧化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1-02
内城门13个,外城门18个玄武门,解放门,太平门,中山门,中央门,汉中门,草场门,安德门,水西门,麒麟门,清凉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