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萋萋,白露未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译文和出处)

全文译,出处详

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原文选自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扩展资料:

1、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2、“国风”的地位及表达情感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8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这首古诗出自《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02
  原文: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今译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注译: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0
出自《诗经》。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
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
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