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要详细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区别为:形成不同、获得途径不同、适应环境不同。

一、形成不同

1、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2、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二、获得途径不同

1、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2、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尝试、顿悟、印随学 习逐渐形成的。

三、适应环境不同

1、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2、学习行为:学习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先天性行为

百度百科——学习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3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所以说,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如果一种动物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动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而被大自然淘汰。研究发现,就连动物界最低等的草履虫,也是有学习行为的。另外,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都是有遗传基础的,而且很多行为很难分清究竟属于哪一类,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相结合的结果。

先天性行为的意义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使得动物一出生就能很快具有生存的基本能力,比如刚出生的小袋鼠生来就会自己爬到袋鼠妈妈的育儿袋中,继续生长发育,否则就会死掉;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并会抓握物体,这些都是先天性行为,保证了婴儿摄食的基本需要,而摄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关于动物的学习能力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复杂迷宫的鼠学习就会快得多。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也就是说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时,将这种动物的所作所为不加渲染地如实记录,即见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实验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动物)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各种有关刺激)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综合法。教材中的两个研究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即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都可以用综合法来研究,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条件替换实验材料或方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学习就能获得的。而学习行为是后天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获得的。比如,黑猩猩在出生后,就会直接寻找母猩猩乳头并吮吸乳汁,是先天性行为;而它长大后使用木棍获取白蚁则是学习行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01
动物的行为一般可分为先天的和后天学习的两种。
前者是由遗传决定的,后者是由环境决定的,当然也是有遗传基础的。

先天的行为又称本能,它是脱离不了环境的,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先天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后天的经验对先天的行为也可能发生影响。

后天的学习也离不开先天的基因基础,实验证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是遗传的。
例子,R·Tryon用大鼠做的迷宫实验。

行为是有遗传基础的,但是行为不是直接决定于基因的。基因只能决定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等的发育和建成,再由神经系统来决定行为。所以从根本上讲,自然选择是通过对各种行为的选择而选择一定的基因转录翻译系统,有了一定的转录翻译系统,也就有了一定的行为了。这也说明了行为的终极原因和近期原因的关系。

所谓学习,简单地说,就是用经验调整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论述,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21-08-0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区别为:形成不同、获得途径不同、适应环境不同。
一、形成不同
1、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2、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二、获得途径不同
1、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2、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尝试、顿悟、印随学 习逐渐形成三、适应环境不同
1、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2、学习行为:学习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