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复习化学的具体方法

如题所述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最后总复习

一、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正确处理好“纲”与“本”的关系
在复习期间,认真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复习中要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际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不猜题、不压题、不能死做题,少走弯路,以求实效。
因此,在总复习中听老师的话,要把握好“度”。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造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切不可抛开书本,用复习资料代替书本复习。

二、知识技能要掌握  

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省略替换。
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要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例1,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中又有重大突破,发射神舟号的火箭中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N2O4,发射时反应可写为
(CH3)2N-(NH)2+2N2O4 3N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偏二甲基肼中原子个数比为C:H:N=1:4:1
B、参加反应的物质中只含有C、H、N、O四种元素
C、在宇宙中(失重条件下)比地球还难做过滤实验
D、该反应中只有氢元素的比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分析】该题考查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是物质由元素组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中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且每个偏二甲基肼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个数比为1:4:1;其二考查一个非常正式的科普知识,太空中物质没有质量,故过滤操作无法进行;其三考查在化学反应中元素比合价的变化,除氮元素从存在化合物中全部转变为单质中氮元素外(单质中比合价为零),其它碳、氢、氧元素均还存在于化合物中,故D答案有错。
【答案】D

同时,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要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现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且一一对应。

例2,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者不反应),而B中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由此可得到那些结论?
【分析】本题要求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判断实验结论,A瓶中由于NO2的密度大于H2,下沉速度大于B瓶,加上分子在不断运动,而B瓶中仅仅依靠分子的不断运动,故A瓶两种气体易均匀混合,而B瓶速度较慢。
【答案】⑴NO2的密度大于H2的密度;⑵分子在不断运动,增大分子间的间隔。

三、单元知识网络化
  (一) 由于化学试题的基础性,在复习中更要注重基础。要以教材为根本,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将基础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网络;以C、H、O、Fe为中心形成元素化合物网络;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中心形成化学计算网络,并由此形成最基本的化学思想;以药品、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只有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体系,方能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如在复习O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先分析在实验室制取这两种气体所使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再讨论实验时所需的仪器、装置和注意事项,以及根据气体性质分析应采取的收集和检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验室若要制取H2、HCl、CH4、H2S等气体时应采用何种装置、如何收集等,使知识系统化。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收集方法

反应物状态 固体与固体混合 固体与液体混合
反应条件 加热 不需加热
发生装置 装置A 装置B

氧气 二氧化碳
药品 方案1: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方案2:高锰酸钾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化学反应原理 方案1:2H2O2 MnO2 2H2O+ O2 ↑
方案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CaCO3+2HCl CaCl2
+H2O+CO2↑
制得气体在水中
的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制得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比较 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发生装置 方案1制取氧气使用上表装置B
方案1制取氧气使用上表装置A 使用上表装置B
收集方法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内,若复燃,说明是氧气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其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验满或验纯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例3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CO2装置图,请指出图中的错误。
【分析】实验室中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产生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在上图的发生装置中,长颈漏斗若不插入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出,导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则不能导出产生的CO2气体。上图中收集装置适合难溶于水的气体,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只适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①发生装置图中:长颈漏斗没插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入瓶内过长。
②收集装置图中: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例4 试根据下图回答(A—G为接口代号,甲—戊为装置代号)

(1)写出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① ② 。
  (2)制取氢气应选用发生装置 。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应选用装置 ,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应选用的装置 。
  (3)用浓盐酸跟锌粒反应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氢气时,装置的接口顺序为 。【分析】制取纯净的氢气应先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后除去水蒸气。相反操作氢气中还混有水蒸气。制出气体后先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再干燥气体。装置接口时导管应长进短出。实验仪器连接步骤: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质装置—干燥装置—气体收集装置。净化剂和干燥剂的选择:原则是被净化或干燥的气体不与净化剂和干燥剂反应,也不能引入新杂质。
【答案】(1)①试管 ② 酒精灯;(2)乙、丁、戊;(3)BGFDEC

(二)设计综合专题进行复习。
为适应中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根据中考常见题型设计综合专题进行复习,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试题特点综合专题可分为气体的制取、收集、净化,基本实验操作的简单综合,实验设计和评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溶液pH值的确定,守恒思想的应用,常见酸、碱、盐及其与单质、氧化物的关系,物质的鉴别与推断,化学图象、图表专题。……
近几年中考进一步加强了对化学实验技能考查的力度。复习时可采用两种方法复习:一是分散复习,在各章节复习中,注意认识实验装置要点、实验成败关键、重要现象,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等。要特别重视对演示实验的再现、升华,采用“串一串,挖一挖”的策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5: 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⑴请找出上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操作正确,则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 。
⑶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至少举出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第⑶小题为开放性问题,思维可从药品、装置、操作等方面发散来寻找原因,得出可能的、合理的答案。例如,①从药品方面看:可能是称取的氯化钠中混有杂质,也可能是烧杯中有水等;②从操作过程看:可能是氯化钠和砝码放反了,也可能是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读数等。因此,只要平时学习中养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就能解答此类开放性问题。
【答案】⑴①广口瓶塞放反了;②砝码和药物放反了;③温度计用来搅拌 ⑵4.5g ⑶计算错误:①水算多了;②氯化钠算少了。称量氯化钠时操作错误如:③天平读数有误;④氯化钠和砝码放反了;⑤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⑥天平未调零等。用量筒量取水时错误如:⑦水量多了(或取水读数时仰视)。⑧氯化钠中混有杂质;⑨烧杯中有水。

二是集中复习,把实验分为专题来复习,以理解掌握实验知识,最终形成整个实验知识的框架和网络。由于近年中考更注重考综合实验,因此不仅要复习单个实验,还要进行实验的组合、变形,即综合实验的复习,培养综合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的评价与设计,要多搜集此类试题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对于探究性实验题,要知道探究问题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对于开放性实验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1.几种气体的检验方法  
物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H2 在试管口点火 纯H2点燃,有浅蓝色火焰,轻微“噗”的声音
不纯H2点燃,有尖锐的爆鸣声
O2 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入容器口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容器口 燃着的木条熄灭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容器中,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几种酸、碱、盐的检验方法
物质 试剂 现象
酸(H+) 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碱(OH-)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无色酚酞试液 变红
碳酸盐(如碳酸钠) 盐酸,澄清石灰水 生成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铵盐 浓NaOH溶液或熟石灰,红色石蕊试纸或酚酞试纸 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物质的检验包括鉴别和鉴定。鉴别是利用物质的特性,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若干种区分开来的操作。鉴定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来确定其中的成分。
物质的推断是根据实验内容、步骤、现象以及物质的其它特征,通过推理确定未知物的成分。

例6 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份是一种含钾的化合物。取少量的草木灰放入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根椐上述现象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份。并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本题实际是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凡是含有碳酸根的物质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根椐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是CO2,从而证明草木灰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答案】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化学方程式为:K2CO3+2HCl=2KCl+H2O+CO2↑,
Ca(OH)2 + CO2 = CaCO3 ↓+ H2O;

例7 为了检验在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
(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
时,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混有一氧化碳。
(3)如果混合气体中混有一氧化碳,为了保护环境,应在D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检验氢气和二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在我们现有的知识中,没有学过能直接证明一氧化碳存在的方法。要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必须依靠检验生成物的方法。根据图示装置应该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和反应作为核心。用石灰水检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生成物,从而间接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在已知的混合气体中,氢气对实验无影响,可以不必考虑。二氧化碳则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影响一氧化碳的检验。因此,必须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发生前除净二氧化碳,显然A装置起的是这个作用。但A装置是否除净了二氧化碳还需要进一步检验,B装置所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答案】(1)氢氧化钙溶液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除净 (2)D中石灰水浑浊而B中石灰水澄清 (3)将尾气点燃

例8:下图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常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生成产物中的水已略去)。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B是一种常见的气体,
H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F、D的化学式 :A________ ;F___________ ;H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E + 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E + 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B +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分析〗H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又是由D与盐酸反应得到,所以H是NaCl;E和盐酸反应得到NaCl和气体B,可初步判断出E可能是碳酸钠,B可能是CO2,从而推理出D是NaOH,又已知A是一种建筑材料,分解出CO2,可推出A可能是CaCO3,C是CaO、
G是Ca(OH)2,进而推出F是H2O
{答案}(1)A、CaCO3 F、H2O H、 NaCl (2)①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Na2CO3+Ca(OH)2 CaCO3↓+2NaOH ③CO2+ 2NaOH Na2CO3+ H2O

(三)自我反思、查漏补缺。
平时复习做题时建立错题档案 ,在中考前的最后一周要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自我反思。
老师一定会对照考纲和知识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把在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整理,有针对的编选练习题,进行查漏补缺。学生自己特别要重视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如:

四、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从书本中走出来,用化学的眼光审视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逐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情感。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复习时,把有关生活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归纳。如白色污染、绿色食品、温室效应、西气东输、飞秒化学、纳米技术、大气污染、能源危机等。

例9: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各种酶都是蛋白质。蛋清、鲜乳汁也含有蛋白质。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含Cu2+、Ba2+ 、Ag+等的可溶性盐)与蛋白质作用,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丧失其生理功能,危急生命。因此,可溶性的重金属盐为有毒物质,试根据上述所给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CuSO4、AgNO3、Ba(NO3) 2、AgCl 四种物质中,无毒的物质是 。
(2)在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让病人服用 的悬浊液(俗称钡餐),
而不服用碳酸钡,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一定量的 ,与碳酸钡反应后,产生了
使人中毒的 离子。
(3)若因误服BaCl2而中毒。下列方案中,可作为较佳解毒措施的是 。
A.多饮糖水 B.饮用Na2SO4溶液C.饮用食盐水D.多饮用鲜牛奶
〖分析〗本题涉及的化学知识主要是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遇可溶性的重金属盐会发生凝固变性。
(1) CuSO4、AgNO3、Ba(NO3) 2、AgCl中AgCl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胃酸,所以无毒。
(2) 钡餐是硫酸钡,而碳酸钡虽然不溶于水,却能溶于胃酸产生有毒的钡离子。
(3) Na2SO4是无毒盐,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而解毒,
牛奶是富含蛋白质的营养物质,饮用后能与重金属盐作用而解毒
答案:(1)AgCl (2)BaSO4 盐酸 Ba2+ (3)B、D

总之,初中化学知识点多,复习时间短。学生只有通过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抓住重点、考点、热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化学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祝大家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9
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初中化学知识点较多,最好能自己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2个回答  2011-11-03
记住化学方程式,
第3个回答  2011-11-04
记关键的
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 实验反思

注意下实验题,找几道真题做,看实验都注意什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