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五代十国的详细历史事件及时间

如题所述

1、洛阳兵变

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

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2、郭威灭汉

郭威灭汉,是五代最後一个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发生於950年,历时1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拜郭威为枢密副使。

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的赵思绾和陕西凤翔的王景崇相继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这些乱事,结果李守贞和王景崇自焚,赵思绾投降。同一时间郭威又体贴手下,因此深受自己军队的爱戴。

但后来隐帝觉得顾命大臣的权力太多,因此开始消灭这些顾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领兵,闻讯後立刻以「清君侧」的名号起兵。

隐帝为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将开封内的郭威、柴荣和王峻的一切亲属杀尽。而愤怒的郭威於数日内就攻入开封城,刘承祐被杀。郭威的军队在开封大掠。

郭威首先表面上欢迎徐州的刘贇为后汉皇帝,自己却借攻打契丹为借口北上,而他暗地里派手下将刘贇杀死,然后又令自己的军队拥戴自己为新皇帝,并装出迫不得已的模样。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仍然以「监国」之名登基,其后一个月才正式称帝。

郭威灭汉导致后汉灭亡,及五代最后的一个王朝——后周的建立。郭威灭汉也致使北汉正式代替后汉。郭威灭汉也象征五代十国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周时期。后周是个比较强大的王朝,这都为未来宋朝的统一打好根基。

3、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4、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5、白藤江之战

白藤江之战(越:Trận Bạch Đằng)指的是938年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 

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

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刘岩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省博白县),为刘弘操的后应。

南汉崇文使萧益认为此节气多雨且又道路难行,劝谏刘龑暂时放慢进兵的速度,多用乡导带路。但刘龑不听,仍命令刘弘操率水军进兵,从海口(下龙湾)进入白藤江。

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Cổ Loa),杀死矫公羡。在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的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涨潮而上升,淹没了这些木桩。吴权当即命令部下率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向前攻击,吴军佯败而退。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

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暴露了出来。许多南汉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继纷纷沉没,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四起,趁机驾小船袭击南汉军,与之展开白刃战。

南汉军大败,损失过半,主将刘弘操阵亡。在得知刘弘操阵亡后,南汉君主刘龑恸哭,率残部回国。

吴权击败南汉军后,在939年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Cổ Loa)。从此以后,南汉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开始走向自主独立发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从中国独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兵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威灭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藤江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02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与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的干涉而失败。公元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全忠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公元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他改名朱晃(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他即后梁太祖,最后定都东都汴州。

梁晋对峙

五代各朝虽然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除后梁未控制关中),但是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所有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  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初期有些政权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十个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半独立政权有义武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公元911年其子刘守光称帝独立)等,独立的是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建立的岐国,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建立的晋国。蜀地方面,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军高季兴在后唐时独立,湖南武安军马殷建楚国,两广(岭南)清海军刘隐建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军杨行密建吴国,浙江钱镠建吴越国,福建王审知建闽国。 另外,交趾静海军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开端。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金山国。此时晋、岐与吴依旧奉唐室年号,而前蜀称帝,均不承认后梁,其余政权都臣服后梁。

       后梁太祖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强烈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之祸。 这些失意士人重实际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国的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公元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公元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建立燕国,公元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朱温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朱温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朱温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公元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公元921年张文礼杀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河南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河南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皇甫麟杀死他,后梁亡。

后唐盛衰

       后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正式吞并了歧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公元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李袭吉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 后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公元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不久,魏博军在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河北大名)叛乱,唐将李昭荣平定失败,后唐庄宗只好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率军南征后唐庄宗。各地唐军不愿为后唐庄宗作战,汴州与洛阳陆续被陷,后唐庄宗于内乱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后唐明宗,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自杀于长安。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后唐庄宗时的弊政,朝政逐渐安定。他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这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史家称后唐明宗是五代时期仅次于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继承。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内乱。公元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后唐末帝。内乱期间发生后蜀独立之事。原来在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后唐明宗叛变夺位,孟知祥练兵意图独立。932年孟知祥在并吞东川军后被后唐明宗封为蜀王,并于后唐末帝发动内乱时称帝建国,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嬖幸宠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汉,自启战衅,虽欲不亡,其可得乎让后蜀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后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 公元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公元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江南的扩张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公元902年杨行密被朝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敌对。公元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灏、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公元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帝,除掉想自立为帝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直到公元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剪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 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子杨溥继位,并于公元927年称帝,即吴睿帝。公元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 公元937年徐知诰夺吴睿帝之位,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江苏南京)。同年,后唐灭亡。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和辽朝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楚国。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浙江省。公元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五代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亡国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 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控制福州一带,后为武威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王审知执政后于公元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五代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公元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

       公元943年闽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公元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内乱之际于公元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后周趁机于公元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图夺位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周军与吴越军联合入侵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公元961年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至此南唐无力威胁五代,只能保境安民。

       而湖广一带有荆南、南楚、南汉和静海。荆南又称南平国、北楚,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为后梁太祖的将领,公元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江陵。荆南地小势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君主高季兴和高从诲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公元924年被后唐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立,又称南楚、马楚。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

南汉疆域

       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公元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公元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他们拥护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率军占据朗州(湖南常德)。 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拥立。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趁机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楚国亡。同时间南汉北取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占据全岭南地区。隔年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区。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由于与王逵对立而被王逵与周行逢所废而死。而王逵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公元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后又先后封为南平王、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 公元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龑继位。刘龑再统一岭南后于公元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持,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公元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兄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公元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 其间静海(今越南北部)开始脱离中国统治。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公元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廷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与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后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公元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此举引来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公元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后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最后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后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败坏。公元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国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 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

       后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后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与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有赖郭威平定。后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公元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后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郭威本有意立刘崇子徐州军刘赟为帝,先以李太后临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

       后周太祖登基后减除若干苛政,厉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 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旧汉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旧汉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名君,于继位之初遭遇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亲自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统一中国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础。

       后周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公元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公元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公元959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962年荆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后蜀后主孟昶闻知荆南与湖南被并吞后,联合北汉以拒宋师。然而其晚年奢持逸乐,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公元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汉后主刘鋹将政事交给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员都需阉割才能进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鋹投降,南汉亡。

第2个回答  2011-10-15
1 吴国 广陵(今江苏扬州) 892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灭于南唐
2 南唐 金陵(今江苏南京) 937年——975年 烈祖李昪 灭于北宋
3 前蜀 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891年——925年 高祖王建 灭于后唐
4 后蜀 成都 925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灭于北宋
5 闽国 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89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灭于南唐
6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896年——951年 武穆王马殷 灭于南唐
7 南汉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905年——971年 高祖刘䶮 灭于北宋
8 南平(荆南) 江陵府(湖北荆州) 907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兴 灭于北宋
9 吴越 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93年——978年 太祖钱镠 灭于北宋
10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951年——979年 世祖刘崇 灭于北宋
五代(907年-960年)是五个朝代的合称。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更替。后梁太祖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及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开封,灭后梁,建后唐,后唐后来被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所灭。13年后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此时,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4年后,后汉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及后后周亦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篡。直到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共53年。   五代的主要位置在中原,后唐、后晋、后汉君主为汉化的沙陀人,后梁和后周君主则是汉人。除后唐定都于洛阳外,其余4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汴京)。
后梁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叛变投唐后,朝廷封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天复元年(901年)封为梁王。后朱全忠于903年再起反心,挟持唐昭宗并诛宦官数百人,彻底剪除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904年,朱全忠杀唐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即位,是为唐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贬逐朝官,并将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历史称之为“白马驿之祸”。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扫除后,朱全忠遂于907年废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都于开封。至此唐朝完全灭亡。中国历史由此也正式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912年6月,朱温第三子朱友圭杀父朱温自立称帝。913年2月,朱温第四子朱友贞讨逆之名又杀兄自立,称梁末帝。923年被后唐所灭。
后唐
  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勗继其父晋王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晋王。后攻破幽州,尽并卢龙(桀燕国)及河北之地,923年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攻占开封,梁末帝死,后梁随即灭亡,庄宗遂定都西京-洛阳。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太祖李克用养子李嗣源遂入洛阳,称后唐明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嗣位,称闵帝。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934年明宗养子李从珂乃即位,936年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
后晋
936年,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称高祖,定都于东京-开封。割燕云十六州与辽,对辽主称臣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嗣位称出帝。946年,辽兵攻入汴,出帝被掳至辽建州,后晋亡。
后汉
  沙陀部人刘知远曾与石敬瑭合谋反唐。后唐灭亡后,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后晋亡,他便改国号汉,后定都于汴京-开封,称高祖。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称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隐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杀之,郭威遂反,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后周
  950年后汉大将郭威以邺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灭后汉,即帝位,建后周,定都汴京-开封,称太祖,后于954年卒。同年柴荣(郭荣)以太祖养子(内侄)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训(郭宗训)嗣位,称恭皇帝。960年正月,辽兵南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御,策动陈桥兵变,建宋代周,恭帝在位仅六个月。
第3个回答  2011-10-15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若定义为唐亡至宋兴之间的时期则是907年-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指中国历史上唐末年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在73年时间里,共出现了五个自命继承大统,但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后梁太祖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及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开封,灭后梁,建后唐,后唐后来被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所灭。13年后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此时,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4年后,后汉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及后后周亦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篡,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用了19年时间,于979年结束五代十国。五代所管辖范围都在北方,南方则有十余个地方势力先后据地为王,比较大的势力有十个,故称五代十国。五代中的后汉被后周推翻后,退居至原有统治疆域范围之一北角,虽仍自称继承后汉法统,但历史上将此一时期的后汉算作十国之一北汉。五代十国所波及的范围北至内蒙古,南至缅甸北部,西至甘肃,当中大量外族进入中原地区,继南北朝后中国再次进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
第4个回答  2020-01-15

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国?五分钟带你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