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作为蒙古民族的图腾,为什么汉人把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狼作为蒙古民族图腾有什么深层含义?

读《狼图腾》后感觉到的迷惑。

    中国是龙的故乡。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智慧。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 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 在上古时期,龙就是华夏民族的图腾,被尊为祖神。龙的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主要有腾空龙、升降龙(一龙在上,一龙在下,首尾相应)、行走龙、穿花龙、戏珠龙、团龙等,它们多与宝珠、祥云、海水、灵芝、花卉配合,寓意吉祥与瑞气。 除了凤凰,龙也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图腾形象,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几千年中国文史资料和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民族英雄人物和天地神灵异怪很多都与龙凤图腾有着紧密的联系,举其要者,如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等等,中国古代一直广泛流传着当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时,龙和凤凰就会降临人间祝福的美丽传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向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称,又秉承“玄鸟生商”“玄鸟生秦”的故事,龙凤图腾逐步演绎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基本范畴。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龙是中华民族的徽章。 图腾是产生并存在于氏族社会的自然崇拜,它的基本特征是氏族成员想念自己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这种动物或植物具有某种神力,是氏族的保护神,因而成为氏族的标志。龙完全具备了图腾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说龙是图腾的一种。在远古人的最初观念中,龙被想象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华夏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都为龙种或具龙性。“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因而伏羲、女娲生得“龙身而人面”。“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潜夫论·五德老》)“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

    神话传说,是“龙的传人”之名的最早源头。龙既然是我们民族的祖先,也就必然成为我们民族的保护神。“太昊伏羲氏受龙图,画八卦,有景龙之瑞”。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管子·五行》),“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史记·封禅书》)。这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和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功德而受到族人的崇拜,从而也必然成民族的标识。据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堆砌、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存于墓葬、器皿和建筑之上,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以龙为图腾,祖先要说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南北朝时期的学者沈麟士对龙做了概括性的解释:“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表现了君之德的“龙性”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龙是强者至尊。龙头上生角、身体长、有鳞有脚、能潜能游、能飞能走。也就是说,龙是集百兽之长于一身的三栖动物。我们的先祖想出这样一个神物奉为祖先,赋予它兆端祸福、兴云降雨、主江海、定山川的万能神力,他要对自己、对族人、对后代说什么呢?那就是人要比任何世间的生物多一种本事,像龙一样上天入海、行走天地之间。图腾崇拜起源于一个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时代。所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禽兽虫蛇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又是人类生存面临的直接的、经常性的威胁,于是就产生了人们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和迷信。人们之所以崇拜某种动物,是因为人们幻想自身具有这种动物的力量。然而,任何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都不可避免地束缚着人们幻想的翅膀。当虎长啸于飞鸟、鹰无奈于潜游、鲨感叹于奔鹿的时候,它们作为图腾的人类“选民”们会感到失望和沮丧。于是,追求强健和多能的华夏先祖们便幻想有一个超越一切生物之上的龙,并把它尊奉为自己的祖先。既然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就应当秉承龙性,不断超越自身,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易经》中把这种崇尚力量、追求卓越的精神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二,龙是一个联合体。龙是多种动物肢体、器官集合体,具备了多种动物的特点。龙是惟一的,然而却把多样性的差异包涵在惟一之中。所以,龙具有对于多样性的兼容性。因此,每一个以某种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都可以在龙的身上找到自己潜意识里可以认同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源于黄炎夷三族的联盟,这个部落联盟是由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的,所以称为“老百姓”。每个其中的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而龙是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可见,龙是炎黄子孙同根同宗、兄弟手足的情感寄托,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龙的崇拜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的精神基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宋代开始,形成了龙的“九似”的观念。为什么是“九似”呢?“九似”象征着九州的不可分割,九州组成了中国,九种动物共同组成了龙,分开了是物,合起来是神,所以又有神州之称。万物千差万别,同样受到大地的滋养;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氏族、家族、家庭和每一个人,都被视为龙的传人,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易经》中把这种大地承载万物的品德概括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说卦传》),龙是阴阳相合,天地相交、刚柔相济的产物。龙吸取了猛兽的要素,如虎爪、蛇身,显示了竞争的一面;现时也吸取了鹿、牛、鲤、马等性情温驯的动物的要素,显示了和谐的一面。这说明在我们祖先看来,一个人应该具有两方面素质:一方面是才,是能力,是天的品行,是自强不息;另一方面是德,是涵养,是地的情怀,是厚德载物。当人把天地之气合于自身,做到了德才兼备,人就变成了无所畏惧、无敌天下的龙。《易经》把这种龙的精神概括为:“君子以恐具修省”。就是在危机面前处变不惊并能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的人可以视为有龙性,这样的人“出可以守宗庙社稷”。

    内蒙古人信仰狼的含义:

        狼图腾是中国游牧民族几千年来从未中断的民族图腾。狼图腾是中国游牧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历史上曾攻占欧洲、打通了东西方通道、对世界震撼最强的东方人,都是崇拜狼图腾的民族。他们大都认为狼是自己民族的兽祖,狼是草原的保护神、是草原民族的宗师、战神、楷模。地球上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狼一样,对人的行为产生如此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并改写了世界和中国的历史,促进了民族的大交流和大融合。 狼一旦上升到民族图腾的崇高地位,狼便处于被保护的位置上。历史上,草原民族既打狼又护狼,建立了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的循环关系。狼图腾文化是人对动物、对自然生态的自觉敬畏与崇仰。狼这种智性勇锐的动物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游牧地区,始终受到尊敬,野生狼群的存在使得草原的原始风貌被基本保留,所以中国在游牧势力强盛时期,一直没有呈现出沙进人退的荒漠化趋势。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狼图腾崇拜不断受到农耕文化的冲击和挤压,草原狼的逐渐消失与草原退化呈同步态势。中国的荒漠化、沙尘暴问题,主要是草原退化造成的恶果。草原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中国华北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票否决”的地位和作用。
    在草原上千百年的狼图腾崇拜时期,草原从未受到墓葬的破坏。草原民族认为狼会将人的灵魂带上腾格里(天),所以将尸体送往天葬场由狼处理,施行天葬,这种“吃肉还肉”的风俗,体现了万物循环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尊重大地母亲,肉身化在天地之中,死后也绝不破一块草皮。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曾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的自然生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5
蛮子嗜杀,所以崇拜狼这种凶残的野兽。
我们文明人怎么能跟蛮子一样?
第2个回答  2011-10-15
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最大的不同就在其强悍性与流动性,这就决定了草原民族只能崇拜强悍的生物体。农耕民族固定了生产和生产场合,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而草原民族永远不需要稳定,只需要的是不断的流动,不断的征服新的领地。即使在同一片草原上,他们也需要不停流动,一则保护草场,二则寻找新的栖息之地。可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农民,或者就是农民出身,汉人具有比不锈钢还顽固不化的小农意识,他们要是到了草原,不把狼皮扒光了才怪,怎么会崇拜狼图腾呢?中国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而龙是只能顶礼膜拜的,于是人们习惯了诚惶诚恐,逆来顺受。狼图腾才真能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产生“龙腾狼跃”的振奋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15
你是文明人?文明人是这么说话的,那我和你文明人不一样。我还是不想当你这样的文明人!
第4个回答  2011-10-15
你可以看一下该书最后面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上面有详尽的讲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