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鲁迅逝世前一天,还在为别人写续写,身体发热,体重减掉了八十斤
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赞同
0| 评论
2011-11-8 19:04 E503871125 | 三级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赞同
0| 评论
2011-11-8 19:26 马宜楷 | 二级
自题小像
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1892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 二十七岁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撰写谢承《后汉书》。   1913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岁   研究佛经。   1915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1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1926年 四十六岁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鲁迅(5张)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许广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周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理《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1936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肋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鲁迅先生葬礼
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修书一封,托内山完造请医,此为绝笔。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8
自题小像
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1892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 二十七岁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撰写谢承《后汉书》。   1913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岁   研究佛经。   1915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1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1926年 四十六岁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鲁迅(5张)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许广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周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理《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1936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肋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鲁迅先生葬礼
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修书一封,托内山完造请医,此为绝笔。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第2个回答  2011-11-09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材阅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2)对词语的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材料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初读课文时,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可让学生先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试着列小标题,通过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

3.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4.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或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评,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要注重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注意感悟与朗读的结合,以此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老师再就疑难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5.本课附有一个阅读链接,分别节选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前一个材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鲁迅先生鲜明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个很好范例,后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同本课有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运用这些材料,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本课适合于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饱含丰富的感情,要注意体会;第三部分对话多,可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意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7.本课要写的字中,“嗽”中间要封口,右边是“欠”,“囫囵”两字要提醒学生看清里面的字形。多音字如“北风怒号”中的“号”,“数不清”的“数”,“张冠李戴”的“冠”也可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类词语言简意赅,包括一些成语和熟语,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抄写。在学生理解所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后,可以要求他们独立运用这些词语。学生完成后可相互读读,纠正不当之处。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快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生寻找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这句话。)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接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出示)

2.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教师读、学生齐读。)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五、相关链接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 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 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 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 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 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 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六、拓展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做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1-17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文载《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署名鲁迅。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同日在致台静农信中说:“我鉴于世故,本拟少管闲事,专事翻译,借以糊口,故本年作文殊不多,继婴大病,槁卧数月,而以前以畏祸隐去之小丑,竟乘风潮,相率出现,乘我危难,大肆攻击,于是倚枕,稍稍报以数鞭,此辈虽猥劣,然实于人心有害,兄殆未见上海文风,近数年来,竟不复尚有人气也。”

  又,在致曹自信中说:“哗啦哗啦大写口号理论的作家,我却觉得他大抵是呆鸟。”

  16日 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 序》。载11月良友图书公司版《苏联作家七人集》,题:《鲁迅序》。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载1937年3月25日《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二《原野》,署名鲁迅。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并说:“此地文坛,依然乌烟瘴气,想乘这次风潮,成名立业者多,故清涤甚难。……”

  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日记》)当时鹿地亘正在翻译鲁迅杂感选集,有些疑问,需要鲁迅帮助,鲁迅亲往鹿地亘家,与鹿地亘谈得很多,从自己最近的文章《女吊》和《死》谈到年轻时不怕鬼的故事,又谈到新兴的木刻,等等。

  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托周建人找房子,准备迁居。这时候中日战争渐渐吃紧起来,空气日渐紧张,鲁迅觉得住在日本人聚集的北四川路底不好。周建人走后,鲁迅在躺椅上抽烟休息,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 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

  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八时多,日报送到,鲁迅问:“报上有什么事体?”许广平回答说:“没什么,只有《译文》的广告。你翻译的《死魂灵》登出来了,在头一篇上。《作家》和《中流》的广告还没有。”说:“报纸把我,眼镜拿来。”他一面喘息一面细看《译文》广告,看了好久才放下。

  鲁迅于病危时仍极关心当前的斗争。

  终日喘息不止,呼吸困难。日记停。

  19日 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

  当时冯雪峰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商量,立即组织治丧委员会。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A·史沫特莱、沈钧儒、曹靖华、许季茀、茅盾、胡愈之、周建人等人组成。发表《鲁迅先生讣告》如下;

  鲁迅(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各界闻耗,唁电唁函纷纷不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了三份电报。一份发给鲁迅家属,另一份是《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还有一份《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

  20 日 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四天间,签名的有:个人,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