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

自由 灵活 亲切之类的

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文章各有什么好处?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也有第二人称。在小说中,作者还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来叙述事件,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叙述公司秘书主任到格里高尔家,作者就是从格里高尔的心理角度叙述的。这样写,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下面着重说说三种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每一种叙述人称都有其局限性,下面所谈主要是其优点。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孔乙己》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以“我”为见证人,就比用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阿Q正传》《边城》采用了这种角度。它的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第二人称叙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为视角叙述。但这种视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个人称而不是叙述人称。这里必须区分一下人称与叙述人称。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人称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而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者三者间的关系分析,作家很难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进行叙述,绝大多数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也就是人称称谓。如2006年广州一模卷所选的安勇的《烟囱里的兄弟》的第二人称,就是称谓被叙述对象——小说中的麻雀——的。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是,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再说说叙述人称或者人物称谓的变换。叙述人称可以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互相变换,也可以在叙述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互相变换,其好处已在前文说过,不再赘述。人物称谓的变换也就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间互相变换,例子见文章开头2000年高考全国卷考题的第二问。对人称变换原因的分析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对变换人称好处的分析则可以参考叙述视角的相关说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8
答:好处是在文中第一人陈的叙述,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真实性,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

还有“ 写记叙文,常用的人称有两种:第一人称——“我”、“我们”和第三人称——“他”、“他们”。本文着重说明使用第一人称的优劣,在以后的作文课堂里再继续讲叙使用第三人称的利弊。

作文使用第一人称记叙,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见闻、经历和感受。它的好处是,真切自然,便于写“我”的心理活动,还可直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

其不利之处在于使用第一人称也会受到限制:一是不宜直接写“我”的神态、表情;二是只要“我”不在某个场合,就不能以目击者的身份对那个场合直接叙述,也不能直接写他人的心理活动。例如:

语文课上,老师让我背诵一首唐诗。大概是因为太紧张了,站起来半天张不开嘴。老师没有批评我,可我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

这就犯了用第一人称直接写“我”的神态、表情的毛病。自己怎么能看到“脸红”呢?"

希望你喜欢哟
第2个回答  2013-04-05
不同人称的作用不同人称的作用不同人称的作用 1、、、、 在叙述之中在叙述之中在叙述之中在叙述之中,,,,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 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我我我我、、、、我们我们我们我们。。。。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你你你、、、、你们你们你们你们。。。。第三第三第三第三人称人称人称人称::::他他他他、、、、他们他们他们他们、、、、它它它它、、、、它们它们它们它们。。。。 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第一人称的优点是第一人称的优点是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性性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增加亲切感增加亲切感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无形之中无形之中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这是以一个冷这是以一个冷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2、、、、 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亲切自然亲切自然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给读给读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对话便于对话便于对话,便于抒情便于抒情便于抒情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有呼告效果有呼告效果有呼告效果,可加强可加强可加强可加强感染力感染力感染力感染力;用于物用于物用于物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有拟人化效果有拟人化效果有拟人化效果。。。。
第3个回答  2012-04-02
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文章各有什么好处?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也有第二人称。在小说中,作者还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来叙述事件,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叙述公司秘书主任到格里高尔家,作者就是从格里高尔的心理角度叙述的。这样写,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下面着重说说三种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每一种叙述人称都有其局限性,下面所谈主要是其优点。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孔乙己》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以“我”为见证人,就比用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阿Q正传》《边城》采用了这种角度。它的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第二人称叙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为视角叙述。但这种视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个人称而不是叙述人称。这里必须区分一下人称与叙述人称。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人称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而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者三者间的关系分析,作家很难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进行叙述,绝大多数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也就是人称称谓。如2006年广州一模卷所选的安勇的《烟囱里的兄弟》的第二人称,就是称谓被叙述对象——小说中的麻雀——的。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是,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再说说叙述人称或者人物称谓的变换。叙述人称可以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互相变换,也可以在叙述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互相变换,其好处已在前文说过,不再赘述。人物称谓的变换也就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间互相变换,例子见文章开头2000年高考全国卷考题的第二问。对人称变换原因的分析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对变换人称好处的分析则可以参考叙述视角的相关说明。拉近作者和读者间距离,以有限视角来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叙述真实可信,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真实性,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
第4个回答  2018-03-31

在文中用第一人陈的叙述,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

1、第一人称,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2、作文使用第一人称记叙,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见闻、经历和感受。

3、它的好处是,真切自然,便于写“我”的心理活动,还可直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

4、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