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诗,通过数量词的使用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如题所述

诗人词家们往往微妙地、大批地把数字引入诗词创作之中,把本属抽象思维领域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微妙的美学效果和奇特的艺术魅力。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宋代诗人苏东坡《水龙吟》一词里,微妙地运用"数字"来表达他心目中的"春色":"春色三分"之中,有"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乍听似乎使人感到奇怪,他怎么会把"春色"看得如此具体,历历可数?本来,他看到具有春天象征性的杨花飘落于尘土和流水,三分之二飘落为路旁尘土,三分之一飘落水面,就从"二分""一分"的数字由多到少的逐步推移,"三分春色"不就这样地流逝而去吗?。
  同样的伎俩,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
  留别》里却这样写道:"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把春色与离愁接洽一起,春色虽好,却被离愁和风雨的"力量"一一消减,用"三、二、一"数字把春色递减的伎俩,极写离愁别绪,遣词精巧,构思新鲜,不愧是抒发乡愁的佳作。
  优良诗人的笔就是这样,仿佛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现"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超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
  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顺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
  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烘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
  诗中的形象是精巧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安静美;其意境又是深奥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
  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古典诗词中的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情绪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什么叫意境”我望那深蓝的天空,面对着南归的雁群自言自语。

早晨,搬张椅子,坐在清新的阳台上,旁边是一张古香古色的茶几,捧上一本醉人的小说,品一口好茶,含在口的清香久久未散,那一朵朵茉莉的幽香,沁人心脾,掺拌在冷冷的空气里,万物沉睡在寂静,吸一口模糊的空气,怪有些凉意,这就是意境!

午后的夏天,走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吸着镇冰的柠檬饮料,太阳射到小道,射进心房,喉管凉冰冰的,却满心温暖,这就是意境!

日落时,望这那将面临沉睡的夕阳,小镇被沉浸在金红的世界,观赏着一天这最最美好浪漫的时刻,不禁恍然大悟,这也是意境!

当落叶归根的秋天,自个坐在那被金黄的落叶铺满的“地毯”(半坡上),日落更给这眼前的一切锦上添花,这也是意境!

人世百态,意境成千上万,我如梦初醒……

《秋日私语》应该有很多人听过,但这次老师让我们听还有个目的:用笔、用联想的方式,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写下来。

当闭目听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在小路上,很安静,走进了我想到的景色中。多听几遍,我感觉我走的跟深了,更有味道了。拿起笔想也不用想就开始写了起来,因为我听着音乐就很有灵感,仿佛被音乐控制了,它让我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想着可能是我那样迷恋音乐的结果吧!这音乐很短,当音乐一停,我的思路就停了,也下不了笔了。所以在没音乐的时候,我拼命地回忆它的节奏。

当音乐再次回响在我的耳边的时候,思路又活了,灵感又来到了我的心里,写起来是那样的流畅,像溪流那样,无休止的流向远方,越流越远,越流越远……

不只是我喜爱它,还是我的灵感很强,能极度的感受到它的意境,好清晰,好清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