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地方?

如题所述

桃花源在作者的笔下是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作者之所以虚构此地是为了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但是这个地方究竟在何处,尚有争议。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朝政腐败、社会黑暗还是牵动着陶渊明的心,其虚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心灵治愈的必然。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那里与世无争、环境优美,人们过着宁静和平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
没有战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压迫和剥削,
似是红尘之外的仙境

作者虚构出如此世外桃源
是为了寄托对那种生活的向往
是作者极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8
桃花源并非完全虚构。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石灰岩地区),那种一径通幽,与世隔绝的盆地环境,实际存在。例如湖南桃源、广东怀集都有。也都传说自秦晋时起就有人在里面居住。现在当然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其中房舍田原,虽可现代改造,但周围高山峻岭,环绕封闭,却非人力能成。有意寻古者,不妨亲游一下。
第3个回答  2011-10-27
一个美好的,远离尘世纷争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局限于个人的进退清浊,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虽然这是个空想,但也是难能可贵的。(更仔细可参考《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70页,对了,主编袁行霈)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主编袁行霈

第4个回答  2011-10-30
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拟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