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有什么妙处?

如题所述

“下笔春蚕食叶声”妙在把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妙在以动写静、以声衬静,充分体现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非常的形象。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突出描写了科举学子静中急书的场景,当时的考场雅雀无上,只听见学子书写考卷的声音,作者妙用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以此描写学子求其功名的复杂心境。一是通过此声传达出学子对求取功名的渴望;二是传达出学子多年苦读而奋力答卷的水平和速度;三是也传达出作者对当届学子喜爱和赞誉,四是也反映了作者为国求贤若渴的心情。下笔只是应考的动作,其关键是后五个字“春蚕食叶声”,借声答意,借意传神,起到了集中点题、妙笔生花、满诗题眼的功效。

“下笔春蚕食叶声”出自宋代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其原文如下: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宋 · 欧阳修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
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主持贡举(嘉祐二年,1057年),大举改革,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4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的妙处:

把考生们在纸上的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妙在以动写静,充分体现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非常的形象。

整句意思:(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该诗句是宋代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中的一句。


【原文】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欧阳修 〔宋代〕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
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作品出处】《欧阳文忠公文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赏析】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4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的妙处在:此句从听觉上,以声衬静,写出了考场的寂静;此句从听觉上,将“下笔”书写之声用“春蚕食叶声”拟状,从侧面写出了一众考生奋笔疾书的考试情景。一条春蚕食叶的声音是细弱无闻的,千百条春蚕一起食叶才可汇成细涓的妙音。因此,“下笔春蚕食叶声”写出了考生之多,人才济济。


“下笔春蚕食叶声”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全诗为: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以后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紫案: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殿”。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赏析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一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背景

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朝初年的文风,大都沿续五代地留下习惯,可谓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自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宋朝礼部贡院科举工作,大力推进科举制度改革,1059年的科举考试中,宋朝时期的苏轼、苏辙兄弟同时考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即兴而作此诗。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03

这句诗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描述的是宋代初期被举荐的考生在礼部应试的场景。其实在宋代初期,其考试制度也是沿袭唐代的类似科举考试制度。不同之处是这些考生多数是由州府推荐,被选中的考生则需要入京应试,该项考试由礼部全权负责。这首诗就是描述了当时考试时的场景。

“下笔春蚕食叶声”,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考生们奋笔疾书时的场景,在偌大的考场中,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考生们都在专心致志的答题,写字的声音沙沙作响,好似春蚕正在采食桑叶。个人认为,欧阳修用这首诗着重描述了自己的三重心境。

第一,对于应试考生的赞扬以及喜爱,看着考场中奋笔疾书的他们,皆满腹诗书,背负报国志向,作者仿佛看到了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也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希望。

第二,作者求贤若渴的心境,从该句到全诗,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同时也自谦到自己已经到了年老体衰的年纪,怕错漏任何人才。所以嘱咐同僚要慧眼识英雄,让这些被举荐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第三,对于宋代初期应试制度的认可。区别于传统的世袭制度,应试考试制度让更多优秀的寒门学子有了入仕为官的机会,众多学子通过应试考试制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社会稳定繁荣,政权也得了巩固。

综上所述,欧阳修在全诗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求才惜才的心境,也进一步彰显出自己要为国家选拔人才所肩负的责任。而“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则具有点睛之笔之奇效,既能表现出考生对于此次应试考试的重视,从而阐明他们出仕为官的渴望和决心,也能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春蚕食叶,也是在不停的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成熟,自然会破茧成蝶,绽放属于自己的才能和魅力。

第4个回答  2022-08-14
“下笔春蚕食叶声”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的诗句,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朝初年的文风,大都沿续五代地留下习惯,可谓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自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宋朝礼部贡院科举工作,大力推进科举制度改革,1059年的科举考试中,宋朝时期的苏轼、苏辙兄弟同时考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即兴而作此诗。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突出描写了科举学子静中急书的场景,当时的考场雅雀无上,只听见学子书写考卷的声音,作者妙用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以此描写学子求其功名的复杂心境。一是通过此声传达出学子对求取功名的渴望;二是传达出学子多年苦读而奋力答卷的水平和速度;三是也传达出作者对当届学子喜爱和赞誉,四是也反映了作者为国求贤若渴的心情。下笔只是应考的动作,其关键是后五个字“春蚕食叶声”,借声答意,借意传神,起到了集中点题、妙笔生花、满诗题眼的功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