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汉武帝一共有13位丞相,为何公孙弘能够善终?

如题所述

西汉名臣汲黯性格耿直,有一次,他在汉武帝面前指责公孙弘,说公孙弘这个人太狡诈,本来和自己说好了要在汉武帝面前提建议,结果真到了汉武帝面前,公孙弘却马上变了脸,只顾顺着汉武帝的意思说,把和汲黯的约定忘了个干净,所以汲黯指责公孙弘为臣不忠。

做臣子的不忠当然是大事,汉武帝很重视,他马上就询问公孙弘,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此时的公孙弘已经年过70,他虽然年老,不过反应却一点儿都不慢,他的回答堪称巧妙,他回答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把本来应该是自己的品行问题,立马变成了别人的认知问题。

不得不说公孙弘实在是打太极的高手。汉武帝听了这个回答之后,居然真的没再责怪公孙弘,反倒更加看重他,不久就提拔公孙弘做了御史大夫,两年后又拜为丞相,还封他为平津侯。

纵观汉武帝一朝,13个丞相中,公孙弘是少见的能够善终的丞相,这和他的说话技巧和为人风格显然是分不开的。

和公孙弘的“善打太极”相比,汲黯的性格直来直去,说话很少顾忌,两个人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

1、公孙弘的为官之道

汲黯在汉武帝面前指责公孙弘为人奸诈,这不过是公孙弘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

公孙弘70岁才得到在朝廷任职的机会,在此之前,他曾经有过两次被免职的经历,一次是年轻时担任狱吏,一次是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经过这两次免职,70岁高龄的公孙弘做事更加谨慎,尤其在朝廷上,在汉武帝面前议事的时候,他很少直接表明自己的意见,只是提出事情的几个要点,把情况陈述明白,然后让汉武帝自己拿主意。

汉武帝雄才大略,又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当然很喜欢公孙弘这种处事方式。

汉武帝喜欢的,大臣们未必就喜欢,尤其是公孙弘每次奏事之前,都会和大臣们提前商量好:到了汉武帝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行事等等。其他大臣到了汉武帝面前,就会按照之前大家商量好的话去说,但是公孙弘却不一样,他会根据汉武帝的态度,随时改变自己的说辞,根本不顾当初和同僚们议定好的方案。

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大臣们对公孙弘都有怨言,但是大家心照不宣,更没有在汉武帝面前把这事挑明。

汲黯为人一向直爽,别的大臣能忍的,他却忍不下去,于是找了个机会就在汉武帝面前把公孙弘指责一番。

没想到,公孙弘特别擅长应对被人指责这样的事,他对汉武帝说了一句“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使得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他,反倒从此对他更为厚待,很快就提拔为御史大夫。

2、再次交锋

汲黯并不止说了公孙弘这一次,公孙弘被提拔做了御史大夫之后,汲黯再次在汉武帝面前说公孙弘的坏话,他说:“公孙弘现在位列三公,他的俸禄很高,但是他在家却只盖布被子,这未免有欺世盗名的嫌疑!”

汉武帝又直接询问公孙弘,公孙弘十分坦然地承认道:“是,我确实是只盖布被子,也希望能够借此为自己赢得好名声。但是我认为臣子的能力不能从他的奢侈或者节俭来判断:以前管仲做齐国相国的时候,他的奢侈程度和齐王不相上下,但是正是因为有他为相,齐桓公才能称霸;晏婴做齐相的时候,每次吃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生活非常节俭,齐国也治理得很好。我现在位至三公,却只盖布被,凭这些并不能断定我的能力如何。”

这样为自己辩解一番之后,公孙弘却并没有当面怪罪汲黯,他反倒对汉武帝说道:“不过陛下能够听到指责我的话,也应该多谢汲黯,正因为他如此忠诚,所以才敢于向陛下反映我的情况。”居然是夸奖汲黯的意思。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这番解释之后,对公孙弘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不久就拜公孙弘为丞相,还封为平津侯。

历史 上丞相封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公孙弘两次三番地被汲黯告到汉武帝面前,他解释的时候却一点儿都没有怪罪汲黯的意思,公孙弘果真是这么宽宏大量吗?

可别被他的假象骗了,他才是真正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3、公孙弘的凶猛回击

《史记·乐书第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汉武帝曾经得到一匹好马,他非常高兴,于是即兴作了一首祭祀太一神的《太一之歌》,认为自己得到好马是太一神的恩赐。

后来,汉军征伐大宛的时候又得到了一匹千里马,进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高兴得又做了一首《太一之歌》。

一向敢于直谏的汲黯这次也没忍住,他直怼汉武帝说道:“但凡王者创作乐曲,对上是承继祖宗盛德,对下是教化百姓。现在陛下得到了好马,就为这个赋诗作歌,还让乐师在宗庙之中演奏,先帝和百姓又怎么能明白陛下是什么心情呢?”

被汲黯兜头浇上这么一盆凉水,汉武帝顿时没了兴致,默然无语,闷闷不乐。《史记》的记载是“上默然不说。”

公孙弘终于逮到了一个机会,他看到汉武帝不爱听汲黯的话,赶紧说道:“黯诽谤圣制,当族!”

汲黯敢诽谤圣朝制度,论罪应该被灭族!

公孙弘的反击不可谓不凶狠,汲黯指责他不忠、欺世盗名,都是公孙弘自己也承认的事实,但是公孙弘看准机会之后,却直接建议汉武帝给汲黯一个“灭族”的惩罚,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按照当时的刑罚,罪名最大的是谋反,谋反者受到的惩罚是“灭族”,公孙弘却敢把用在谋反者身上的惩罚用在只是说了几句话的汲黯身上,可见在他内心深处对汲黯已经恨到了什么程度。

好在汉武帝并没有听信公孙弘的进谏,他知道汲黯的性格就是如此。虽然汲黯的耿直敢言常常让汉武帝不愉快,但是汉武帝仍然给予汲黯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曾经把汲黯比作古代的社稷之臣。淮南王刘安反叛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汲黯,他认为像汲黯这样的人用什么不正当的事物都难以诱惑,是最难攻破的。

因为汲黯经常“直怼”没商量,他没能长期在朝中任职,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给予他相当于诸侯国相的俸禄和待遇。

7年后,汲黯在淮阳任上去世。

4、一次成功的黑手

公孙弘对汲黯当面夸奖,背后却猛下黑手,汲黯并不是让他如此出手的唯一一位,主父偃之死的背后就有公孙弘暗中运作的痕迹。

主父偃曾经得到汉武帝的破格任用,在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提拔了四次,最后做到了中大夫。主父偃做了中大夫之后,在设立朔方郡的事情上和公孙弘有了分歧,主父偃建议设立朔方郡,公孙弘却认为这样做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汉武帝支持主父偃,他也同意设立朔方郡。

公孙弘一看汉武帝的态度,当即低头认错,承认自己是“山东鄙人”,见识短浅,没有意识到设立朔方郡的好处。

公孙弘虽然在汉武帝面前认错服软,表面上也照常和主父偃来往,背地里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机会终于等来了。公元前127年,主父偃被派去齐国担任齐相,有人告发他接受诸侯重金贿赂,以此为诸侯子弟谋封。汉武帝大怒,当即下令严审主父偃。

公孙弘抓住这个机会,向汉武帝进言,说当初齐王自杀正是因为受到了主父偃的逼迫,如果不严惩主父偃,就没法让天下人心服。

汉武帝原来只是想把主父偃免职,听了公孙弘的话之后,直接下令将主父偃灭族。

和主父偃相比,汲黯显然要幸运得多。

5、善终

公元前121年,担任丞相的公孙弘去世,享年80岁。

汉武帝时期一共有13位丞相,包括卫绾、窦婴这些三朝老臣,但是能够善终的却很少,公孙弘以80岁高龄在丞相位子上善终实属难得。追究其原因,显然公孙弘的“顺从”、“机变”是他能够在汉武帝朝善终的主要原因。

司马迁评价:“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余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称公孙弘因为孝行被当世重视,又遇到了好时机,才能够在汉武帝崇尚儒学、招揽人才之际,以70岁高龄被选拔出来,然后又在汉武帝的赏识下一路晋升,一直做到丞相之职,成为汉武帝朝难得善终的一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