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了油画《拾穗》,谈谈你的感受和联想吧!字数不限。

如题所述

  ZT一篇给你,看看合适与否:

  《拾穗》描写的是农村最普通的情景:秋天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在她们身后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这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她们的身姿却彰显出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虽然角度的不同,但动作的连接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的分解图。那个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麦穗,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已经有了收获;还有那个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那个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三个农妇如此地往复地劳动,是为了全家的温饱,她们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我想她们可能是祖孙三代,或是母亲和两个女儿,或是两个媳妇和婆婆。总之,三个妇女给我的联想太多了。这说明米勒的画空间很大了,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这幅画上我看出画家米勒对劳动人民甘苦的深刻理解,似乎理解了白居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米勒的其它作品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米勒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出生在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这位从乡下来的年轻人,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道:“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 ......”

  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不仅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也被世界人们所喜爱。

  米勒笔下的农夫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画中人物是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是米勒的美学,也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农民的形象。小说家罗曼·罗兰说:“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通过这幅画,我感觉到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和《晚钟》等名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3
秋天,收割的浪潮过去以后,一拨拨拾穗者,就伴着清亮的鸽哨出发了。那几乎是清一色妇女,头上罩着上海郊区妇女特有的土布头巾,腰里束着布袋,肩上随意地搭着另一个布袋。她们踩着薄薄的霜花,说笑着走向田野。不一会儿,明净的田畴间,晃动起拾穗者的背影。

那时,粮食金贵,人们的口号是“颗粒归仓”,农民们年复一年地种地打粮。饿肚子的经历,使她们对粮食更有着特殊的情感。辛苦一年的她们,除留下够吃的口粮外,其余的,都上交了公粮。一个家庭,如果小孩子多,口粮往往不够吃。这样,如果运气好,一天辛苦下来,也能拾得三五斤的谷穗,聊作粮食缺口的补差。

我村的李家姆妈要数是最积极的拾穗者了。她家比肩接踵有五个小孩儿,嗷嗷待哺;上有公婆长年卧病在床,日子的艰辛自不待言。

每到这个季节的清晨,我还在睡梦中时,就听母亲在念叨:“唷!睡过头了,李家姆妈就要来了”。

蒙眬中,窗被轻轻地敲了几下,然后听到她们渐渐远去的说笑声。那笑声爽朗而乐观,我们的梦,也因之而格外香甜。

李家的贫困是村里皆知的。要操持好这一家子,李家姆妈真不易。在我的记忆里,她背有点驼,成年罩着一块头巾,一脸的农村人的质朴慈祥。

李家姆妈她年轻过吗?我有时曾这样想。

她们质朴的身影融入同样质朴的田野,母亲们在为自己的家庭,捡拾温暖的生活。

她们的腰已习惯了弯着,她们羸弱的背为孩子们的童年,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她们也会累的。有时累了就直起身子,捶捶后腰,眺望远处。似乎在问:生活是这样的吗?

这样的日子似乎不长,后来,拾穗也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掉了。不难想象,李家姆妈的日子将是更为艰难。

但李家姆妈真有办法。当无奈的冬天来临时,她叫我母亲同去市郊的蔬菜田,在那里挖卷心菜的根。那根削去厚厚的皮,露出翠翠的心,是可以生吃的。自那时候起,我们知道卷心菜的根是甜的。

母亲说:那根之所以甜,因为它经过了霜打。

为什么经过了霜打就甜呢?带着许多搞不明白的问号,我长大了。

又过了好些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再后来,就分田了。

有一次,我回老家。李家姆妈驼着背在自己的场地上翻着谷子,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她感慨地说:自打分田后,我家才算吃饱肚皮。

前些日子,我回老家。父母都老了,话自然也多,老提以前的事。因为正是收割季节,自然提起李家姆妈。

母亲说,李家姆妈背更驼了,儿女们都出道了,她也享受了镇保,说得上是衣食无忧。可她还是改不了老习惯,还常常去拾穗。现在,土地都征用搞开发了,稻田就更少了,到哪去拾?为此,她要走上好几里地呢!

我默然想,像她那样的老人,对土地与粮食的感情是融化在血液里的,恐怕今生今世是难以割舍得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现在,每当看到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我会油然想到李家姆妈这一代农民,想起那艰难岁月里,支撑起每个普通家庭的平凡的拾穗者。

那其实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21-12-19
《拾穗》描写的是农村最普通的情景:秋天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在她们身后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这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她们的身姿却彰显出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虽然角度的不同,但动作的连接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的分解图。那个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麦穗,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已经有了收获;还有那个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那个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三个农妇如此地往复地劳动,是为了全家的温饱,她们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我想她们可能是祖孙三代,或是母亲和两个女儿,或是两个媳妇和婆婆。总之,三个妇女给我的联想太多了。这说明米勒的画空间很大了,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这幅画上我看出画家米勒对劳动人民甘苦的深刻理解,似乎理解了白居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米勒的其它作品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米勒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出生在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这位从乡下来的年轻人,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道:“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 ......”
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不仅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也被世界人们所喜爱。
米勒笔下的农夫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画中人物是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是米勒的美学,也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农民的形象。小说家罗曼·罗兰说:“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通过这幅画,我感觉到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和《晚钟》等名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