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的《人间小暖》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前不久入手了二套书籍,一套是《西游记》,一套是《汪曾祺文集》,分四册。《西游记》年轻时购过,但经过数次搬家,所有的书都不见了踪影。这次买《西游记》是因为想看看《三生三世枕上书》里面所描写的仙境部分是不是借鉴了《西游记》。

      这些天先看了汪曾祺的《人间小暖》的几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大师毕竟是大师。文字平实质朴,文章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内容包罗万象: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美食游记,诗词曲艺,人物传记等信手拈来。这体现了其一汪老博览群书;其二汪老见多识广;其三兴趣广泛。这更衬托了我的孤陋寡闻,想我花都认不全,尤其是之前,知道有牡丹,月季,玫瑰品种繁多的花卉,但它们是啥样,却是懵的,只知道以颜色区分:这是兰的,紫的,红的,绿的……现在好在有百度,不认识拍拍放百度一搜就出来了。这真得多多向汪老学习。在其中一篇《谈读杂书》中,汪老也说了他喜欢读杂书,有关节令风物民俗的,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其次方志,游记类,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还有其它类等等等等。而且汪老还说看杂书的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三,可以学习语言。但在网络时代,现代人都很浮燥,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更何况是杂书。但汪老的经验之谈还是要吸起,抽空多看书总是有益的。

      汪老的文字平淡质朴,这是他所倡导的。汪老认为平淡好,平淡不易,平淡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因为言到平淡处甚难也。但平淡不是寡淡,平淡要有味,所以材料,功夫都要到家。确实如此,文章最忌华而不实,言而无物,只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成,但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我曾见某一平台的作者文章就是这样,还是位平台优质作者。读汪老的书还获取了这么多的写作知识,收获很大。

      汪老的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言语有趣。如在《牙疼》写道“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在《蜡梅花》中写道:“我把这些蜡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写什么屁小说!”,如在一篇《复眼》,写道“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不胜枚举。汪老在文中是这样看待幽默的:“幽默要轻轻淡淡,使人忍俊不禁,不能存心使人发笑,如北京人所说”胳肢人”。”汪老的文章就是这样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看了汪老的文章,可以看出汪老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只有对生活无比热爱,才能写出充满情趣的文章。汪老的书我只看了一小本,只能得出这几点粗浅的看法。但汪老在《却老》这篇中有段话看了让人心酸难过:“给我看过相的都说我能长寿。有一位素不相识的退休司机在一个小酒馆里自荐给我看一相,断言我能活九十岁。我今年七十一,还能活多久,未可知也。我是希望能多活几年的,我要多看看,看看世界的变化,国家的变化,文学的变化。”但汪老享寿七十七,写这篇文章几年之后就过世了,这对汪老是件憾事,对我们何曾不是,如果汪老多活几年,那又能对文学,对国家多贡献几年,我们也能再多拜读汪老的大作。

      汪老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京派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多读读汪老的书受益确实不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