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媚好,青条似旧,青条意象的演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春光最佳处,莫过于青条二字。冬的蛰伏,万物枯槁,当感受到风的暖意时,新枝乍现的绿色,韵味无边。

文学作品中青条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魏明帝曹叡在《猛虎行》中写道:

绿叶何蓩蓩,青条视曲阿。

从全文来看,梧桐树枝繁叶茂,自然青条不指春色。此诗中的青条尚与描写春天无关,青条仅指青条而已。

略晚一些,张翰的杂诗三首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 青条 若总翠,黄华如散金。此诗的青条描写的是春景,用青、翠、黄、金增加了景致的色彩层次。而后世青条与明色的对比均源于此。

至唐时,青条已有别样韵味:

李白咏春景:素手 青条 上,红妆白日鲜。李白的青条搭配了罗敷女的红妆,增强了色彩的层次。

张夫人写冬春之交:“霭霭芳春朝,雪絮起青条”,搭配的是雪白之景。

白居易写雨中衰柳:“湿屈青条折,寒飘黄叶多”,赋予青条之韧劲。

青条之美,在于可与寒冬枯槁形成对比,且无折柳赠别之感伤。青条也不必一定是柳,任何树枝皆有青条,腊梅枝却也常做青条。唐诗赋予了青条二字一股子不可莫名的小清新,从情绪上既没有落花流水之伤感,也不是秋高气爽之快意。青条之美,是压抑中的一点点希望,也是从容淡定的一丝欣喜。

当然,青条也可以与落花之伤形成对比,从而略微冲淡些许花落之伤,增加几分盼许之意:

张籍写落花:“残蕊在犹稀,青条耸复直”;

青条与花既依存又对比的关系,后人多有人传承,且逐步形成咏春景的一种常见意象:

如王安石多有青条之咏:“红蕊似嫌尘染污,青条飞上别枝开”、“旧挽青条冉冉新,花迟亦度柳前春”,还有“岁暮青条已见梅,余花次第相争开”。王安石的青条总充满快意,仿佛破春而出,朝气更加蓬勃。

至此描写春景的青条屡见不鲜,多无王安石之快意,却也另有平和清新:

陈献章:“红朵青条摆弄同,人间无地不春风”;

张泰:“花拘将艳蕊,柳抑半青条”;

杨慎:“小梅含紫萼,疏英缀青条”;

申佳充的春兴:“霰气寒花处处飘,春城烟水湿青条”;

杨镇:“绛萼梅初蕊,青条柳未阴”。

此外元曲亦多有此,如:“花如雪,青条无数”。

宋词中的青条,却大有境界,更与柳伤合意。邵亨贞:“河桥外,官柳青条犹瘦,君来为问,渡江桃叶曾来否”。此句尤佳,元明之际的这位宋词大家,赋予了青条别样韵味,青条似在前人的咏景范围之中,却又跳脱在桃红柳绿之外,似跳脱于外,却仍处其中。

最喜何梦桂宋词一句:“青条似旧,问江北江南,离愁如我,还更有人否”。

春风拂面,过青条微动之间,自然了解其中离愁别绪。此处青条断然不止是一种颜色,也不在是花朵的忖托,有柳枝之愁绪,却无离别之伤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