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节气

如题所述

秋天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去的意思。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

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时昼夜温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

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

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

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5
秋天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处暑(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也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秋分(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公历9月22~24日)
寒露(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是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一个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
霜降(秋季的第六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早晚天气较冷、中午比较热,昼夜温差大)
第2个回答  2022-10-19
秋季的六种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是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
2、处暑: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但处暑节气仍然会有短期的回热天气——“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9月之间,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3、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亦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4、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
5、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6、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
俗语“霜降杀百草”,即表示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