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的"名"和“字”有什么关联吗

如题所述

中国古人的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的张衡字平子、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2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不过三国乱世,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曹操字孟德,“德”与“操”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一句;
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瑾”“瑜”都是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就有“瑾瑜匿瑕,国君含垢。“一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02
字一般是名的说明和补充,有一定的相关性,譬如关羽,名羽字云长,羽是鸟,云长是飞得高。再如韩愈字退之,愈是向前冲,怕冲过头,退之则缓一步。岳飞字鹏举,诸葛亮名亮字孔明,都是很有名的例子。
第3个回答  2017-04-02
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给取得正式名称,字是男子(也有少数女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之后,根据个人的志趣,或者名字的寓意,或者家族的辈分,来取的另外一个名称,一般用于平辈朋友之间称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