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与抵达 作文 800字

尽量要优美吸引人, 的开头 赏心悦目的感觉。 内容要新颖 -

出发与抵达
有一种树,长在沙滩上,挺立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死,死掉一千年不朽。她---就是中国胡杨林。胡杨林之所以受人称赞,不仅仅是她金灿灿的树叶折射出秋天的成熟和妩媚,也不仅仅是她挺拔的英姿引领着人们不惧风雨积极向上,更是因为她的一次次地倒下,一次次地站起,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奋起,向人们诠释着一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出发,生命需要一次又一次出发!
胡杨林自从沙漠中露出一个头,就开始了生命的出发。虽然没有园丁为她施肥修枝,虽然没有充分的雨水滋润着她,但她一旦出发,就义无反顾,坚定地向前,向前,直到一千年,一万年,长成满身的金叶,走向生命的辉煌。
胡杨林像所有的人一样,希望永垂不朽,屹立在空旷的沙漠上。但是,许多时候结果并不会像我们想像得那么美妙,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有站起就会有倒下,任何事物都逃不脱这个自然法则。因此,在某一个黄昏之后,昂然挺立了一千年一万年的胡杨,在大漠长风中,仰天长啸,喟然倒下。胡杨林哭了,但她很快擦干眼泪,她说:倒下的只是我的躯体,我的精神永远不会倒下。她爬在地上,匍匐前行,开始了新的出发,宁肯埋没在沙粒中,也不愿随波逐流,低下她高贵的头颅。即使一万年过后,她在风化中成为一根枯枝,也要始终盯着前方,向着理想的方向。
胡杨林,始终是一种出发的姿势,任何时候,心中都装着希望。希望在,心就不死,心不死,就会永存希望。我们可以倒下,可以暂时掉队,但任何时候都要像胡杨林那样,精神永远不倒,思想永远不倒,灵魂永远不倒,直到抵达成功的彼岸.
抱歉,能力有限,达不到1000字.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3
出发是一朵绚丽的小花,那么到达便是一个丰实的果子;出发是一颗小小的鹰卵,到达是翱翔在长空的雄鹰;出发是放飞的希望,到达便是收获的成功。
第2个回答  2011-11-05
话题“出发和到达”作文指导及例文 2010-03-29 13:14:17| 分类: 作文讲评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话题“出发和到达”作文指导及例文
平度九中 李玉祥

一、 话题及审题指导:

一个海员/他最欢喜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和“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二、例文: 出发与到达
出发是一朵绚丽的小花,那么到达便是一个丰实的果子;出发是一颗小小的鹰卵,到达是翱翔在长空的雄鹰;出发是放飞的希望,到达便是收获的成功。
人生中每一个奋斗目标都是一条曲折坎坷之路,迈出的每一步便是出发,成功的巅峰就是到达。
从迈出奋斗之路每一步起,荆棘、暗礁便迎面而来。很多人由于缺乏恒心、信心没能走完这条道路,成功的巅峰也随之化为泡影。
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
面对挫折,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心理去对待,不能缩手缩脚,总是射着走。我们要学会利用挫折,把它当成砥砺自己的磨刀石,使我们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头脑聪慧。以至斩尽荆棘、踢开礁石,达到成功之巅。故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面对挫折,首先我们应正视它,认真分析,绝不能两次掉进同一陷阱;第二,我们要经常自我检讨,从自身找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第三,我们一定要有战胜挫折的决心,摔倒了再站起来。
至于终日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之徒,是一辈子不会有功成名就的时候的。
我们每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幸福家庭的普通人,更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
只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一定会谱写出人生中最绚丽、最辉煌、最壮丽的篇章。
有些人登上胜利之巅后,便乐于其中不思进取,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定要“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再从起点出发,争取到达更美好的明天。

“出发”未必要“到达”

“出发”与“到达”构成了人生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期间,充满了磨难,也充满了希望。“出发”是蕴含生机蕴含挑战的,而“到达”则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成功,尽管每一次的到达都让人欣慰让人陶醉,可是出发了却也未必要到达。
  东晋王子猷居山阴时,有一晚雪后初晴,月光明丽,子猷独自在清澈的雪地上,边喝酒边吟哦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忽然,他想起了好友戴逵,一股思念之情溢满胸间,于是连夜驾上了叶扁舟,在明月雪光中前往100多里外的剡溪去探访戴逵。在漫漫无边际的冬夜的旅途中,浆声灯影寒山飞雪的美妙景致,不知不觉间已饱满了子猷的心灵,于是当第二天黎明子猷来到戴逵门前时,未进其门便驾着小船回去了。
  这便是东晋名士在对待“出发”与“到达”问题上的与从不同。记得古人有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今天却并非如此了。由于功利之心的无所不在,由于对“到达”的肤浅理解,造成了不想出“这个发”,不敢出“那个发”;“这个”是不符合我的“到达”的,“那个”是不可“到达”的。反之则一味地有“始”必有“终”,就像穿上红舞鞋,一旦舞起来,就决不停下来,哪怕自己力难及,哪怕追求的过程已很美好,在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自私怯懦的心态之下,我们把自己逼进了窄窄的死胡同。
  其实,任何事情,“目的”固然重要,但“追求”更为重要。不是所有的出发都可以到过,但所有的到达都必须以出发为前提,到达只能相对而言,出发则是绝对必须的,换言之,到达未必是出发的惟一标准。
  王子猷驾舟一夜并未见到戴逵,但随兴而去兴尽辄止,心灵得到了自由释放,这样的出发能以到达来衡量吗?才貌卓然的居里夫人向镭的目标不懈而进,但途中她却为另一种美丽的放射性元素——钋所吸引,你能说钋的发现不是她原有的目标因而就没有价值了吗?还有,那个“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工程师田中耕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直默默无闻,为公司潜心研究一项产品,于198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却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不也是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意外地获得了另一项成功吗?这样的事,又何尝说得尽?
  最后,还想说一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使得他因此而流芳百世。不过,事实上他在回西班牙的途中已被杀害,最终绕地球回到始发地的是他的同伴,但人们记住的不是他的同伴,而是这个克服重重阻力坚持出发的人。

附: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