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怎么划分的?包含哪些范畴

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怎么划分的?包含哪些范畴

中国传统音乐在学界被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

1、宫廷音乐:

一般认为,到1912年清王朝结束以后,宫廷音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田青认为其实在清朝中后期宫廷音乐就已经成为了摆设,从故宫珍宝馆里所藏的金编钟就可以看出。

作为礼器象征的金编钟,根本无法敲出乐音来。此外,从广义上讲,宫廷音乐也包括孔庙的祭孔音乐这类的礼乐,而这部分音乐现今仍有延续。

2、宗教音乐

我国古代的宗教音乐主要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不同的宗教音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随着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也逐渐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乐,包括乐谱、乐器、乐僧,可以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乐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人音乐

真正的文人音乐其实只有古琴音乐。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进行音乐活动的主要乐器,甚至有“左琴右书”的说法。

近代,随着这一阶层的消失,以古琴音乐为代表的文人音乐也几近消失殆尽。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在全国范围内做过一次普查,当时全国6亿人口中会弹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乐相比其他传统音乐来说衰落得最为严重。

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音乐在新世纪又迎来了一片新天地。

4、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可以分为民歌和民族乐器两大类,现代舞台上很多所谓的民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来自底层的,一般没有具体的创作者,代代相传、口口相传,最真实地表达了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

扩展资料:

传统音乐现状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来遭遇了和传统文化同样的命运。田青说,中国的音乐曾影响了整个亚洲,日本、韩国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国却逐渐没落,甚至被遗忘。

在当下的音乐教育领域,西方音乐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音乐大多只存在于乡间的舞台上,苟延残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反思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近些年逐渐兴起的非遗保护项目,让包括古琴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文艺网——田青: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7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