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匹夫有重于社稷,也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意思

紧急....!!!我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匹夫有重于社稷,也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意思明天我们开学了,要交作业了..我还有好多作业都没有写呢..各位帮帮忙阿..帮我找点作文素材,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小妹在此谢过了..3Q!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应把大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
什么是国家,我听过的最经典的一个概括就是:国家就是一个能维护、保障所处于其中人民的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但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做到让我们这些身处于其怀抱中的人民是否享有足够的权利与生活条件,还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强大,是否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中。而这些,却又要靠我们身处于其中的人民来亲手创造。因此,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它必须是相互作用的。我们的生活保障来源于国家的兴盛,而国家兴亡,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民的所作所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不经意间都会为我们国家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意识。
我之所以想特别提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是因为现在中国的脊梁,未来中国的希望—中国的青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在思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放PPT,上面有中国的青年在抗日战争纪念点前穿着日本军统服装拍照留念的照片,他们摆着各种各样的pose,笑的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刺眼!难道他们忘了那些伟大的革命烈士为国家抛洒的鲜血了吗?难道他们心中就没有一副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了吗?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爱国意识吗?还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新加坡的公厕中,只用中文书写的方便完后要冲水以及请不要把厕纸带走这样的标语。看到这样的标语,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外国人看到这些照片,会怎么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不是要你去为祖国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可能你就会因为一个愚蠢的行为而使整个国家蒙受屈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的名片,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我们要想让中国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自己就首先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小事不正反映了了当代一些青年人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忘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吗?如果把事说大了点,直接上升的国家的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的青年的关注程度多吗?说老实话,就比如军事理论课里提到的中印边境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我在进入大学前对它们的关注总是少之又少。总认为那是国家领导人的事,和自己没丝毫关系,只要学自己的习,一心一意准备高考就行。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这问题是涉及到我们祖国领土、主权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领土与主权是 不可侵犯的。现在这些问题虽然拖着一直没有解决,但不代表他不会解决。如果我们中国的青年对此都漠不关心,选择渐渐淡忘,选择让这些事会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那么来自中国人民对这些问题的声援也会渐渐减少,也许会有一天,我们会遗忘这些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会默认将这些土地拱手相让。如果那样的话,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因此,国家兴亡,匹夫必须有责!
也许我有点杞人忧天,但当今中国青年心中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确实有些淡漠。我们很多人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中,被一个看似和平的假象所迷惑,完全忽略了世界局势悄然变化的风起云涌。相比于曾经那些“中国的脊梁”,我们确实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加强。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过去的一些伟人们是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吧。
1950年,邓稼先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远涉重洋回到国内,当时的邓稼先在事业上斩头露脚,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的桂冠正朝他频频招手。然而,历史风云突变,核大国的讹诈宛如黑云一般压将过来,此时,毛主席指出:“我们也要搞原子弹。”于是,当时的二机部领导找到邓稼先,希望他参加。身为物理学家的他深深了解——搞原子弹就是置身于放射性材料中,对身体百害无益。长年在沙漠、戈壁工作,不得与亲友见面。身处军事重地就不得抛头露面,不得发表文章。但是,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安危毅然地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邓稼先这个名字从温暖的家中消失了,从物理学讲台上消失了,消失地无影无踪。当二十八个春秋过去后,邓稼先从沙漠中走出来,再次回到人们视线中的时候,癌魔已经侵蚀了他的肌体,邓稼先辉煌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弥留之际,他留下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死而无憾。”
伟大的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利益付出了所有,以至于生命,但是,因为他的贡献使祖国安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能够永远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所以,他无怨无悔,他死而无憾,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起着作用,为国而死,那叫“殇”是最光荣的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面对饱受蹂躏的祖国江山,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远流重洋,寻求革命真理,探索道路。鲁迅先生本是怀着“医学救国”的抱负踏上异国土地的,当他意识到医学不能挽救中国时,毅然“弃医从文”,回国后,为了唤醒沉睡中的中国,呐喊战斗了一生。科学家李四光在祖国刚解放时,抛弃了外国优裕的生活条件、财产和地位,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心中想的是祖国的兴旺繁荣,而不是个人的享乐。他们才称得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众的利益是分不开的。如果国家衰败,生灵涂炭,那么个人利益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个人才有幸福可言。因此,一个人应该有为国家、为大众谋利益的理想,为人民着想,在天下人尚未感到忧虑之前就为之忧虑,直到天下人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才谈自己的个人幸福。
人活着如果是为了追求幸福,那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还有责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祖国,因此我们更要为了祖国的幸福而奋斗,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全祖国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我们中国青年应该谨记的人生信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子孙怎可无爱国之心?是中华儿女安能无报国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牢记范仲淹的这一名言,为伟大祖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史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1
匹夫有重于社稷

史海茫茫,波浪滔滔,斗胆棹一叶扁舟行驶在历史的湍流中。旅途或许一碧万顷,风和日丽;或许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或许险象迭生,阴云密布。但我没有退缩,在无数次惊险中驾船疾驰而去,柳暗花明处寻一处僻静岛屿,独处一隅潜心清点自己的行囊。
抬头一看,“爱国岛”三个大字犹如三座牌坊矗立眼前,烫金的金字映着阳光,熠熠闪光,直射云霄,煞是威严与肃穆。踏入岛池,没有亭台轩榭,勾栏瓦舍,没有花草名木,碧水荡漾,更没有世俗的喧嚣与嘈杂,有的是“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凛然正气,有的是抗暴斗虐、矢志不移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这里正上演着一幕“激于义而死”的壮烈场面,只见五介匹夫,谈笑风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从容就义。这种蔑视权贵,意气洋洋之举,如同惊涛骇浪般拍打着两岸濒临塌陷的松土,更有“日破云涛万里红”的汹涌彭湃之气势。
匹夫有重于社稷。几年前,晏子倡导“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僵卧孤村仍身系社稷命运,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躬行实践,可谓将爱国之情推崇之至。历史的长河中群星璀璨,无论达官富贵,黎民百姓,还是地位宠耀与否,在这里每个人的心河中都化作一种默契,流淌着一种声音—爱国之乐音。试想,匹夫虽然体弱贫寒,正是他们的“临危受难”,力挽狂澜,硬是靠一种“以死明志”的坚定信念来诠释着对祖国的挚爱与执着。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生于编伍之中,草野之士,地位卑微,“素不闻诗书之训”,而他们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反抗阉党,“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英雄气概可歌可泣,其“有重于社稷”之精神为世人所钦佩和歌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这一无争的事实悄然记载在历史的史卷中,一页页掀过,那份温馨怡人的书香扑鼻而来,那份激昂正气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身为国之民众,效仿五名壮士之豪气及作为,实为民族之庆幸。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点,清风中摇曳的柳叶飘出一片绿色的海洋。两岸桃红柳绿,花团锦簇,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江河上飘摇不已。伫立湖边,我不禁遐思无限,感慨万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1
作文:<匹夫有重于社稷>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有了祖国,才会有今天的炎黄子孙,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祖国的兴亡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每当有人提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训时,我不禁忧喜参半。喜的是总算有人想起我等匹夫来了;忧的是匹夫之类下九流乃是弱势群体,怎能担当“天下兴亡”这样的大任。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历史使命,似应由奉天承运的圣君和出将入相的大臣来承担。那些通过血腥厮杀而得了天下的真龙天子倒很谦虚,总是自谦为寡人——寡德之人。臣属们拥戴他登皇位时,他总要谦虚退让——一般要推让三次,然后才勉为其难,荣登九五。可那些从龙的大臣们(也就是所谓的鸿儒们)则要心高气傲的多了。他们熟读经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经过“修身、齐家”之后,就要用半部论语来“治国、平天下”了。他们那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架势真是威风的很。历史书中所记载的治国平天下的人,就是他们帝王将相,根本就没有匹夫们的什么事。历史就是鸿儒们编写的嘛,那还用说嘛。所以鲁迅先生说:历史是帝王的家谱。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当国家经过大乱到大治、出现了太平盛世之后,在这些圣君贤相的治理之下,用不了多久(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天下又会大乱,以致不可收拾。这时天灾人祸,外族入侵,文官贪腐,武将骄惰,人心离散,连这些圣君贤相也黔驴技穷了。于是他们就要大喊大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
每当天下大乱之时,不管匹夫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得付出沉重的代价,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能重从新回到太平盛世。每一次治乱交替,人口总会减少一半以上,甚至十室九空。例如汉末大乱,人口由五千万减少至八百万。匹夫们帮助君主打下了江山,付出了生命和鲜血,可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君主允许匹夫继续当“太平犬”,即可以作稳了奴隶而不必做“离乱人”了。
权利和义务,责和权这两者应该是对称的,即有责有权,有权利有义务。这是现代政治观念的常识。但我们中国的先贤们是没有这样的思想概念的,他们认定匹夫们只是在天下大乱时有责,至于权利,对不起,那是没有的。所以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了。
出将入相的鸿儒们,他们主动担当起天下兴亡的重任,当上了官老爷,“达则兼济天下”,功成名就之后,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好像权利和义务,付出和收获都平衡了。所以他们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终生不渝。但这既不符合儒家的理论,也不符合几千年中国的历史事实。因为中国实际上是没有“国”这个概念的,有的只是一家一人的“朝代”,如刘汉、李唐、赵宋、朱明等等。这国家、天下乃是“人主”的国家和天下。你大臣即使权倾一时,也不过是人家的奴才,如果胆敢有非分之想,君主就定会灭你九族。历史上那些开国功臣,有几个有好下场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些帮助圣君打天下的大臣们即使毫无谋逆之心,只要君主对你不放心,就一定杀你没商量,甚至灭你九族。
开国皇帝扫清了一切潜在的威胁,灭掉了大部分开国功臣之后,就放心地将江山传给后代,以为可以稳稳地坐江山了。这时对于那些大臣们来说,也没有太大的保障。坐江山的皇上仍旧是乾纲独断,视大臣们如婢妾童仆,当众廷杖也就是打屁股是家常便饭。偶尔开文字狱大肆杀戮,史书上也时有记载。按照儒家理论,“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做臣子的对于君主而言是没有自身的权利和尊严的。臣子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帝王一人手中,这国和家连同自己的性命都不是你自己的,你还要“修、齐、治、平”,实在可笑复可怜了!
大臣们这种职业风险很高,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那些儒们仍旧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当异族入侵,国难当头时,那些大臣一定慷慨激昂,誓死报国,至少也归隐草野,不事二主。如明末清初之名士们所为。但过不了多久,又都入朝为官了。此时他们张口闭口“我大清”、“圣上”,就连那些编历史的鸿儒们,此时也发现女真人也是“黄帝苗裔,遁于朔方”,原来咱们就是一家子的。女真皇帝将汉族人视同家奴,汉族官员当上了次等的奴才,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到了后来,连那些匹夫们也自我感觉良好,如阿Q小D黄胡之流,也都感到自己很了不起。真是举国同庆盛世了。国家到了那一刻,一定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了。那新的异族在伺机入侵中国,新的大乱也为时不远了。
大臣和各级官员们如此当仁不让地担当治国重任,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毕竟从皇帝那里获得了很大的权力,有很大的利益在其中。虽然当了皇帝的次等奴才,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但他还可以对下级官员颐指气使,对老百姓大耍威风。但像阿Q之类的匹夫怎么也如此悠然自得呢?
还有那些不事二主的忠贞之士,冒着生命的危险,誓不承认新的主人,如明朝之方孝儒,即使灭他十族,他也不屈服。对此我十分纳闷,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们?最近在网上读了一篇文章使我豁然开朗,如梦方醒。文章说这是教育的功效。儒教的教育,就是把人教育成为有用的器皿、六畜(栋梁、大器、骏马等)。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使人们甘当器皿、栋梁和犬马,而不是做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人,以供“人主”驱使,效犬马之劳。原来如此,佩服佩服。
网上有许多文章说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说教育收费太高,教育机会不均等,没有教育出合格的人才,更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大师来。林林总总,各种观点都有,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说教育完全失败了,我可不敢苟同。就制造螺丝钉的功能来说,中国的教育是完全的成功了。这对于稳定既得利益集团的江山,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好一个“匹夫”。是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好一个“匹夫”,也就真正做好了一名爱国者。

(望采纳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