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中侧面烘托人物性格的片段

如题所述

二 侧面烘托 妙用对比
(1) 侧面烘托的运用
所谓侧面烘托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来突出主要人物。 “三顾茅庐”中,作者还细致地描写了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所作的五首歌,第一首为农夫所唱:“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第三十七回)以隐士高明对应变幻如棋局的世间纷扰和荣辱的理解;最后一首《梁父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第三十七回)则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口中吟出,咏瑞雪寒梅的懂洁独标。两首皆言明是诸葛亮所作,抒情言志都透露出了诸葛亮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中间三首由石广无、孟公威、诸葛均所吟,或咏史以赞颂名臣风云际遇、功业垂世,或刺世以针贬奸雄窃秉权柄、灾祥屡见,或抒情以表达躬耕陇亩、寄情琴书、以待天时的心迹,格调都比较激越,这三首虽未言明是诸葛亮所为,但其诗意与诸葛亮的济世精神灵犀相通,可看作是其内心世界的象征。在这里,作者化“无”为“有”创造了一个充满诗化灵气的文化人格世界,因此,诸葛亮虽未正式登场,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己经通过卧龙岗的山水、人文等展示在了人们面前。
(2)妙用正比 与众不同
《三国演义》中作者还善于从人物性格的互相映衬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小说里经常会出现“棋逢对手”的布局,从不同性格或近似的对比和映衬中,鲜明地突出人物个性。
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正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写出了诸葛亮的智中之“智”。“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重点描写的一次战争,而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一开始,在“舌战群儒”的场面中,诸葛亮批判那些苟且庸儒的“腐儒”:“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第四十三回)表现诸葛亮能够高瞻远瞩,又十分重视实际。接着,作品在孙刘联合的幕后,安排了周瑜同诸葛亮之间微妙的斗争。
周瑜是“赤壁之战”的英雄,他英勇有为,精通韬略,机智勇敢,在众寡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沉着应对,计谋叠出,竞将老谋深算的曹操玩弄于股掌,堪称人中豪杰。然而,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中他却总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他精心制定的计策,总是被诸葛亮一眼看穿;谋取荆州的各种措施,也总是被诸葛亮—一化解。尽管他竭立争取主动,但劳神费力却三番四次的被诸葛亮破解,以至临终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悲叹。
在这里,作者着力刻画了周瑜的形象,但写周瑜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亮,周瑜被塑造得愈生动,诸葛亮就显得愈有光彩。诸葛亮在与周瑜的一次又一次斗智中从容不迫,气定神稳,游刃有余。正是这种“才与才”的对比中,二人高下自分,而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形象就更加突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