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韩国历史的,韩国的年代表,还有各时期的代表文化。希望有精确的回答,谢谢,会给奖励分的哦~~~

如题所述

现今的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自古以来便是朝鲜的一部分,1953年在美国的军事协助下,以三八线为界从朝鲜独立出去,其建国时间为(公元1953年——至今),韩国历史即朝鲜历史。   箕子朝鲜、纣王叔父(约公元前1122年建国——公元前194年)统治约928年。   卫氏朝鲜、燕国人卫满(公元前194年建国———公元前108年)统治约86年。   汉四郡(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郡——公元1世纪)统治约192年。   辰韩、马韩、弁韩、(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南部部落并向北扩张。   高句丽(起源于吉林省扶余县)、新罗、百济、前三国时期(公元4世纪建国——668年)统治约368年。   新罗时代(668年建国,唐灭百济、高丽——900年)统治约232年。   百济国、泰封国、高丽、后三国时期(900—903年建国——935年)约232年。   统一高丽时代(935年建国——1389年)统治约454年。   朝鲜王朝(1389年建国——1910年)统治约521年。   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年)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年建国——至今)   朝鲜半岛有正史记载的历史约三千年,从纣王叔父箕子的“箕子朝鲜”至战国燕国人卫满的“卫满朝鲜”至汉武帝“汉四郡”朝鲜半岛为中国人直接统治约一千二百余年(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作为藩属国臣服于中国王朝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近一千八百余年。
高丽朝鲜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王朝。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广评侍郎李兴祐、副使李励希、判官李彬等来朝贡。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朝贡关系,向辽国称臣。   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   1231年,高丽蒙古战争,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国王投降蒙古汗国,高丽蒙古战争结束,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
朝鲜王朝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定都汉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丽大臣李之兰以及左侍中裴克廉、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
朝鲜李氏王朝正史(韩国奎章阁版)(11张)  李成桂派使向金陵的明朝朝廷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万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道“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朝鲜国名)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由于传统观点中李成桂属于大逆不道的篡位,为得到中国明朝皇帝的支持,遣使请朱元璋裁定新国号,朱元璋以纪念殷商箕子之故,取“朝日鲜明”之意,圈选了朝鲜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认为李成桂“顽嚣狡诈”,没有册封。李成桂是实际上的朝鲜国王,但是由于没有受到明太祖册封,上国书与明朝天子时,仍然使用“权知高丽国事”。 国号更改后则使用“权知朝鲜国事”,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赐朝鲜太宗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郡王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正式册封李成桂之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为朝鲜国王,正式成为中国中央王朝的藩属国。明成祖登极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并允许其使用天朝服色,这就是韩服的起源。   永乐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去世。共计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岁。明成祖赐谥为“康献”。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国政策。
与中国的册封关系
  高丽史卷六五 志第十九 礼七 宾礼   迎大明无诏勅使仪   迎大明无诏勅使仪。   使臣入国境。守关官驰报。王遣官远接。使臣近王京。前期令有司。於迎宾馆设幄帐。城门街路结彩。至日。王备仪卫。出迎於城外幄次。世子以下百官皆从。竝常服。使臣至。百官以次立待于迎宾馆道南北向。异位重行。王出立於幄外。使者下马。与王对揖后。相让上马偕行。使臣由道左。王由道右。至王宫。俱下马偕入。王入门自西。使臣入门自东。至正殿中对立。使臣立东。王立西。有口宣圣旨。则使臣立宣。王北向跪听。仍受齎来公牒讫。叩头兴平身。王进使臣前。稍躬身。问圣躬万福。使臣答后。王北向跪。叩头兴平身。东西相向再拜讫。略敍寒暄。东西对坐。设茶后。王入内。小歇。世子与使臣。相见再拜。次诸君。次宰枢。次百官。皆同讫。王出就坐。飨使臣后。有口宣使臣。则王亲送至馆。或令世子送之。无口宣使臣。则命宰枢送至馆。若有手诏勅符。则不用此礼。依朝廷颁降仪。 明成祖赐朝鲜国王四爪蟒袍
建文初;成桂(太祖大王.注;赐朝鲜为亲王爵)表陈年老,以子芳远袭位。帝许之。   永乐二年十二月;帝诏立芳远(朝鲜太宗大王)子禔为世子,从其请也。   永乐十六年;帝命光禄少卿韩确、鸿胪丞刘泉诏封祹(朝鲜世宗大王)为朝鲜国王。   永乐二十年;芳远卒,赐谥恭定。二十一年七月,祹请立嫡子珦为世子,从之。先是,敕祹贡马万匹,至是如数至,赐白金绮绢。   宣德二年;三月遣中官赐白金纻纱,别敕进马五千匹,资边用。九月如数至。   宣德八年;诏赐祹《五经》、《四书》、《性理》、《通鉴纲目》诸书。   正统三年八月;赐祹(朝鲜世宗大王)远游冠、绛纱袍、玉佩、赤舄、天朝服饰。   景泰元年;祹卒,赐吊祭,谥庄宪,诏封其子珦(朝鲜文宗大王)为国王。   嘉庆五年;遣使敕封李算子钖为世子。适李算薨,即以册封世子之正副使者往封李钖为朝鲜国王。   清道光十一年;钖奏请封嫡孙李怳为世孙,帝俞所请,遣使赍敕封李怳为朝鲜国王世孙。   道光十五年;李钖薨,王妃金氏请以世孙李怳袭封,因为故世子具陈请追赐爵谥,及世子妇诰命。二月,帝(道光帝)遣使谕祭,赐钖谥宣恪;赠故世子炅为国王,谥康穆,妻为王妃;敕封世孙怳为朝鲜国王。怳上表贺册立皇后暨上皇太后徽号,贡方物。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马关条约成,其第一款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无缺独立自主之国,凡前此贡献等典礼皆废之。盖自崇德二年李倧归附,朝鲜为清属国者凡二百五十有八年,至是遂为独立自主国云。   朝鲜李氏王朝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立国至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其间503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朝贡体系的组成部分,历代朝鲜国王均受中国中央王朝的直接册封与赏赐。公元1896年为日本占领,朝鲜结束了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藩属朝贡的宗主关系。
万历援朝
  1591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汉城(首尔)和平壤。朝鲜国王遣使向中国乞兵万历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万历援朝战争”。日本丰臣秀吉向万历帝投降,万历赐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诏书如下(现存于日本国家博物馆)。
万历帝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诏书(4张)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宜讃彜章。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朝鲜宣祖实录》卷37)宣祖李昖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朝鲜)宣祖实录》之卷三十五;记录了朝鲜国王李昖与其臣下李德馨进行的一番意味深长的问答,李昖问道:“铳筒(指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昖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朝鲜)宣祖实录》。“以佛狼器、虎蹲炮、灭虏炮等器为之,距城五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则声如天地动,俄而火光触天,诸倭持红白旗出来者,尽僵仆而,天兵骈哄入城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三四。万历帝以朝鲜事平,下诏宣告,朝鲜遣使贡谢。神宗回赐彩币,诏谕朝鲜国王李昖:“吾将士思归,挽输非便,行当尽撤,尔可亟图。务令倭闻声不敢复来,即来亦无复足虑”。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敕谕朝鲜国王,诏令如下:   你国虽介居山海中,传祚最久。近来倭奴一入,而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庙社为墟。追思败丧之因,岂尽适然之致。或言王偷玩细娱,信惑群小,不恤民命,不修军实。启侮诲盗,以非一朝,而臣下未有进言者。前车既覆,后车岂可不引以为戒。惠徼福于你祖,及我师战胜之威,使王君臣父子相保,岂不甚幸。不知王新从播越之余,归见黍离之故言,烧残之丘陇,与素服郊迎之士众。噬脐疾首,何以为心,改弦易撤,何以为计。   朕之视王,虽称外藩,然朝聘社文之外,原无烦王一兵一役。今日之事,止以大义发愤,哀存式微,固非王之德责于朕也。大兵且撤,王今自还国而治,尺寸之土,朕无与焉。其可更以越国救援为常事,使你国恃而不设备,则处堂厝火,行且自及,猝有他变,朕不能为王谋矣。钦哉。   万历援朝战争后,加深了朝鲜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以至于明朝末年皇太极胁迫朝鲜国王叛变明朝,遭到朝鲜国王的强烈反对。   (《(朝鲜)宣祖实录》卷37载);“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宁获过于上国,而不忍负皇明也”。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藩属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正式确立与清朝的藩属关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入朝。
朝鲜(韩国)李氏王朝大王世系表
  因朝鲜李氏王朝为明朝和清朝的藩属国,故其国无年号,奉宗主国正朔用宗主国年号。   太宗大王 李芳远 用明朝年号 (永乐)   世宗大王 李祹 用明朝年号 (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大王 李珦 用明朝年号 (景泰)   端宗大王 李弘暐 用明朝年号 (景泰)   世祖大王 李瑈 用明朝年号 (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大王 李晄 用明朝年号 (成化)   成宗大王 李娎 用明朝年号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号 (弘治、正德)   中宗大王 李怿 用明朝年号 (正德、嘉靖)   仁宗大王 李峼 用明朝年号 (嘉靖)   明宗大王 李峘 用明朝年号 (嘉靖、隆庆)   宣祖大王 李昖 用明朝年号 (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 用明朝年号 (万历)   仁祖大王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号 (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大王 李淏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显宗大王 李棩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肃宗大王 李焞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景宗大王 李昀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英祖大王 李昑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正祖大王 李算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纯祖大王 李玜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宪宗大王 李奂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哲宗大王 李元范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高宗大王 李熙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注:1896年—1910年高宗和纯宗受日本扶植称“大韩帝国”皇帝,不再使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改年号,并改国号为韩,与清朝结束宗藩关系。
编辑本段位于韩国的景福宫
  自汉武帝的乐浪郡设置以后,中国的先进文化知识和先进的工艺技巧大量输入朝鲜半岛,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景福宫正殿勤政殿脊兽(诸侯6个)
北京故宫太和殿(10个脊兽)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正月,李成桂下令在原高丽宫殿的基础上按照明朝亲王府的规格加以扩建,并兴建新的建筑。同年9月初步竣工,宫名取自《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 既饱以德 君子万年 介尔景福”。景福宫按照明朝亲王府的规格建造,用王爵规格的绿色琉璃瓦覆盖(天子宫殿为黄色琉璃瓦),其宫正殿屋脊有脊兽6个(天子正殿十个;取十全十美之意)。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丁巳,景福宫发生大火,康宁殿、思政殿、钦敬阁被大火焚毁,历代珍宝、书籍、大王大妃诰命、服饰文物全被烧毁,明宗、王妃沈氏与王大妃(文定王后)尹氏移居昌德宫。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4月28日忠州失守,宣祖国王于4月30日仓促出宫,以大臣尹斗寿为扈从,星夜兼程逃往西北。在出宫前夕,宣祖下令在宫中举火,将景福宫中历代宝玩以及文武楼、弘文馆所藏书籍、春秋馆所藏历代实录、文献“烧尽无遗”,景福宫再度被焚毁。 景福宫勤政殿的四爪蟒图
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王室返回汉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为 位于韩国的朝鲜王朝正殿勤政殿
临时行宫,改名庆云宫。因景福宫内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李朝经过两次侵略战争之后经济残破,无力修复景福宫,只好将原来作为离宫的昌德宫当作正宫使用,景福宫从此被闲置约两百七十年1868年,王宫由昌德宫转移至此,1895年8月20日夜间,闵妃在景福宫北部的乾清宫坤宁阁中遭到日本特务暗杀,高宗逃到俄罗斯公使馆,王室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景福宫居住。从此有着近500余年历史的景福宫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用他沧桑的经历见证了一个王国的兴衰败亡。    故宫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

编辑本段韩国(朝鲜)文字
  朝鲜民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从箕子朝鲜开始朝鲜半岛历代王朝均使用汉字为官方文字,是以朝鲜半岛的古籍文献、宫殿匾额、庙宇楹联均用汉字书写(如朝鲜景福宫正殿“勤政殿”)。   朝鲜世宗大王《实录》记载。朝鲜世宗大王于明正统八年(1443)颁定《训民正音》,正式创立朝鲜文字。 在此以前,朝鲜历代王朝均用汉字的音和义记录朝鲜语,称为“吏读文”,但仍不能精确记录朝鲜语。李氏朝鲜建立后,至世宗大王,为巩固政权,加强文治,创制“训民正音”民族文字,以便在百姓中推广使用。此文字于1446年正式颁布推行,但当时崇尚汉文,受并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影响,此民族文字只流行于庶民阶层和宫廷贵族妇女之间。社会上汉文、吏读文、朝鲜文三种书写形式同时并用。   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朝鲜被日本占领结束和中国的宗藩关系,才正式废除汉文和吏读文,朝鲜文升格为国文,并通过了“使用国汉混合体”(朝鲜文中夹用汉字)的结合。迄今韩国仍夹用一定数量的汉字,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我国朝鲜族先后于1948年和1954年取消夹用汉字 ,用纯朝鲜文。目前我国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语文是最主要的通行语文。东三省朝鲜族中小学在教学中均使用朝鲜文。民族出版社和东北三省朝鲜族的出版社均出版朝鲜文刊物。东北三省也都有朝鲜文报刊。
编辑本段朝鲜(韩国)近代史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朝鲜无力镇压,于是乞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平息内乱。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李氏朝鲜被迫结束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宗藩关系。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1896年,朝鲜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傀儡政权,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日俄战争沙皇俄国战败后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为了收买人心和稳住西方国家,日本不公开承认消灭朝鲜而继续扶植 “大韩帝国”,国家元首称为“朝鲜皇帝”实际上由日本控制。直到1910年8月,李朝总理李完用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韩国傀儡高宗退位,日本最后吞并朝鲜半岛,总共持续十四年的“傀儡帝国”时期才宣告退场,从此结束了朝鲜有“皇帝”的历史。
朝鲜复国
  1930年6月,金日成在历史性的卡伦会议上提出了抗日武装斗争路线等有关朝鲜革命的主体革命路线,推动了抗日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9.18”事变后,他在延吉县明月沟地区组织起抗日武装,并在1932年4月25日创建了人民革命武装力量--朝鲜人民革命军。从此,他开始与中国人民一道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6年5月,金日成创建了朝鲜第一个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祖国光复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制定了祖国光复会十大纲领。 金日成巨幅红旗画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金日成从苏联回到祖国。1945年10月10日他创建了朝鲜劳动党并当选为委员长。第二年2月,他组织了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领导北朝鲜的经济建设和土地改革运动,在朝鲜北半部出色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9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金日成创建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出任内阁首相和国家元首,朝鲜复国后在首都树立起周恩来总理的铜像,并与中国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至今。
韩国独立
  1910年,朝鲜傀儡政权大韩帝国被日本取缔,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2年李承晚以传教的名义鼓吹独立思想,被日本殖民当局驱逐出境。1913年,李承晚应侨民领袖朴容万之邀,去夏威夷为朝鲜侨民办学。不久,两人发生意见分歧。朴容万主张武装斗争救国。李承晚则主张通过外交活动取得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援助实现独立。他认为“不能赤手空拳地同凶恶的日本斗,因列强的秘密条约而灭亡的国家,只有通过外交才能恢复独立”。尖锐的分歧使在美的侨民组织“韩国国民会”分裂为两派。李承晚另立“同志会”,建立了学校,创办《韩国太平洋》周刊,鼓吹他自己的反日政治主张。 1918年12月,旅美朝侨代表会议准备委派李承晚等人参加巴黎和会,向列强呼吁朝鲜独立。美国拒发签证,未能去成。1919年2月16日,李承晚等人私自向美国总统威尔逊递交“委任统治请愿书”,乞求列强把朝鲜放在国际联盟的“保护”下,实行委任统治,遭到侨民们的强烈反对。 1919年,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3·1”反日运动。“3·1”运动失败后,韩国的民族主义者在中国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远在美国的李承晚被缺席选为临时政府总统,随即代表临时政府赴法国向巴黎和会递交韩国独立请愿书。1920年12月,李承晚到上海宣誓就任临时总统,然而,他既不提出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策略,也不提出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当时年轻一代的国务总理李东辉等人主张组织义兵,潜入国内举行暴动,争取苏联的支持以加强独立运动,同在华反日的各政党结成联合阵线,在中国和朝鲜国内开展对日游击战。李承晚表示反对,说共产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与朝鲜要建立的国家的宗旨相抵触。他坚持靠美国等国的恩赐“获得独立”,拒不承认他提出的“委任统治”的错误。他既拒绝长时间离开华盛顿,又不愿把行政裁决权交给国务总理,加剧了临时政府内部矛盾。 1921年5月20日,李承晚借口向列强呼吁朝鲜独立到华盛顿。他在美国热衷于扶植自己的势力,利用欧美外交委员部的名义抬高自己,并企图切断处境困难的上海临时政府的财源。因此,1925年3月临时政府议政院终于弹劾李承晚, 4月以行政院第一号命令废除了“欧美委员部”。1933年在纽约同奥地利维也纳实业家端那的第三个女儿弗兰西斯卡·端娜(Francesca Donner)结婚。 1935年李承晚到夏威夷,为恢复他的“同志会”和教会筹资。追随他的人已越来越少,后来竟无力开办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以反日活动为由,在华盛顿设立“韩国委员会”。 1940年,李承晚写了《日本内幕记》,指出日本有在太平洋对美发起攻击的可能。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李承晚确认这是取得美国和临时政府信任的极好机会。他力促美国承认临时政府,请求美国给临时政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直到日本投降,他的乞求外交一无所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月23日,李承晚组织了以极右派为核心的“独立促成中央协议会”,自任总裁。12月底,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关于对朝鲜实行托管的决议一发表,“反托管”运动立即遍及南朝鲜各地。李承晚发表谈话,要清除共产主义者,称美国是“解放的恩人”,不要对之产生误解,并且利用“反托管”运动迅速扩大“独立促成中央协议会”。1946年2月,美军政厅“民主议院”成立。李承晚任议长。他在美军政厅支持下,同韩国民主党相勾结,镇压左派势力,迫使共产党转入地下,又回过头来削弱金九、金奎植为首的民族革命势力。1948年5月10日,在已无人能与之抗衡的情况下,进行了南朝鲜单独选举。李承晚当上了制宪国会议长,7月出任第一届总统,彻底破坏了南北统一,韩国正式从朝鲜分裂出去。   李承晚从1948年起,,对内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推行卖国的外交路线。他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曾露骨地说:“我是为美国及韩国的利益而奋斗”。他在上台之前,就把云山金矿和一些重要的纺织厂的专利权许给美国人。在上台之后,他更变本加厉,与美国签订“军事协定”、“财产与财政协定”、“经济援助协定”、“互相防卫条约”等名目繁多的协定。李承晚把美国在其军政厅时期所攫取的“权益”全部予以合法化,明文规定“美国政府应该获得它所关心的在韩财产及附属物”。那些军事条约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在南朝鲜修筑军事基地和驻军的权利,还拱手交出军队的指挥权和训练权。所谓经援协定,更是为美国垄断资本掌握南朝鲜经济命脉,掠夺南朝鲜人民大开方便之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4
韩国简史
史前时期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传说公元前2333年(相当于中国尧帝时)天帝庶子桓雄下凡现在的朝鲜半岛,其子檀君建立朝鲜国,定都平壤,史称“檀君朝鲜”。“檀君朝鲜”虽然被当今韩国的教科书认为是其最早的国家,并称之为“古朝鲜”。但并未得到史料和考古证实。事实上,檀君神话最早是在13世纪的《三国遗事》中出现,近现代才逐渐被认为是韩国起源,并不能看作是信史。
辰国
  大约公元前3—2世纪存在的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可能是朝鲜民族最早建立的国家。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辰国被认为是像三韩一样的联邦制的国家。从辰国能与卫满朝鲜抗衡并能派特使到汉朝的角度上看,辰国应存在稳定的中央集权。三韩中的辰韩沿用了辰国的名字。马韩曾宣称自己是辰国之王。
箕子朝鲜
  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朝鲜在公元前2世纪才被卫满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卫满朝鲜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兵消灭了卫满朝鲜,并设立了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史称“汉四郡”。
汉四郡和三韩
  这一时期(公元前108年—313年)铁器被广泛生产和运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主要分布着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等部落国家。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其中的真番、临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转移到辽东。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并压迫乐浪郡。最终在313年趁西晋崩溃而吞并乐浪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三韩联盟。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
三国时期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朝鲜三国时期”。   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强势的实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此后,中国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国交战,开始不断陷落,668年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   百济由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在今首尔的位置建立。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立国。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668年,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征服了百济后,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统一新罗时期
  新罗从百济夺取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域抵达黄海。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60年唐联合新罗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小部分领土,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新罗时期,佛教兴盛,花郎徒制度是当时新罗社会的典型特征。新罗政权对具有战功的人赐以土地,实行租庸调赋役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确立中央集权的统治。735年,新罗将北部疆界扩展到清川江沿岸。新罗时期,韩国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异常频繁。新罗僧人慧超曾泛海前往印度和东南亚诸国,加强了韩国和这些地区的交流。   9世纪末,新罗国力衰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00年,起义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立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权,定国号“高丽”,史称“王氏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新罗于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新罗时代结束。
高丽王朝时期
  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军队实 高丽青瓷
行府兵制。颁布“柴田科”法令,实行官员俸禄田和柴山制度,封建经济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更为频繁,因此现在韩国的英文“Korea”便是由高丽转音而来。高丽建国后,乘渤海国衰落之机向北扩张,把北部疆界进一步延伸到鸭绿江下游南岸。   993年,高丽契丹战争后高丽按协议与宋朝断交,并获得鸭绿江以东土地。并在以后两次战争中击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   1231年,高丽蒙古战争,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蒙古则答应撤军。元朝建立后,不肯降元的三别抄继续发动抗元战争;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结束。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甚至效仿蒙古人剃发风俗。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朝鲜王朝时期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向明朝称臣,定都汉城(今首尔)。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朝鲜王朝时期,统治阶级为进一步加强中 世宗大王
央集权,重新调整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机构,把军队的统率权集中于中央。朝鲜王朝初期实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国土地按等级分授给文武两班,并规定可以世袭,使“私田”进一步趋于私有。朝鲜世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经过数十年开疆拓土,朝鲜终于形成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北部疆域。   15世纪中叶以后,地主阶级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扩大私田,残酷地进行高利贷盘剥,引起农民不断反抗。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士祸不断,矛盾日益尖锐,国力也逐渐衰落。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23年,朝鲜擅自废国王李珲立新君,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属国。   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韩国进入近代史时期。   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爆发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和汉城市民烧毁日本公使馆,攻入王宫。闵妃化装成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日本透过这一事件在《中日天津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与中国对等的权利。   1894年,朝鲜发生甲午农民战争,朝鲜王朝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1894年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1894年7月6日在仁川登陆,攻占汉城王宫,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平息内乱。1894年8月4日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丰岛的中国军队,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1897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国号为“韩”。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韩帝国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大韩帝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高宗退位,拥立朝鲜纯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朝鲜半岛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生在汉城(首尔)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唤起人民的反抗意识,民众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合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   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从1932年起,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美国和苏联随即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为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同时,苏联、美国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朝鲜半岛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人民主义共和国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率先入侵韩国,导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韩国军队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面临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在这时,朝鲜领导人向中国政府请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帮助朝鲜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面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双方最终决定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军队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以监察朝韩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1953年10月1日,美国和韩国共同签署了《韩美共同防御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美国长期在韩国驻军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   朝鲜战争后,李承晚出任大韩民国总统,首都为汉城(首尔),实行独裁统治。1960年4月19日,李承晚政权被韩国人民推翻,成立以张勉为首的民主党政府,旋于1961年5月被朴正熙集团的军事政变推翻。朴正熙上 韩国民俗村
台后,以军人政权为基础,实行军事独裁。朴正熙自1963年12月以后,连任第5~9届总统,把持韩国政权达16年之久。他无情镇压在野党和工人、学生运动,经济上采取依赖外资、外援、外债,进口原材料和技术、出口产品的方针,同时发起“新村运动”,使韩国经济全面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因而跻身“亚洲四小龙”。1979年10月,朴正熙被金载圭击毙,总理崔圭夏出任总统。同年12月全斗焕发动政变,夺取了实权;次年8月,全斗焕自任总统,继续推行反民主的独裁统治。南韩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示威、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其中以1980年5月的光州事件最为典型,数千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杀或被捕。1987年全斗焕在人民的反抗和美国的压力下被迫辞职,并遭到审判。同年12月17日,韩国开始第一次总统直选,卢泰愚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韩国经济继续发展,并成功举办了1988年第24届奥运会。1997年金大中当选总统,韩国挺过了亚洲金融风暴,并开启了南北和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1-10-24
⊙﹏⊙b汗 .......你应该问关于古朝鲜半岛的历史及文化,今天的韩国是1948年8月15日才宣布成立!!
历史:http://baike.baidu.com/view/83440.htm 这里有详细的资料!
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2085805.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24
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