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信息(年代.籍贯.代表作品.文学成就.后人评价等)

如题所述

看看这个材料吧,你的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解答。

鲁迅先生生平(据许寿裳文整理)
1881年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86年 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1892年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
1893年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道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 九月初六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899年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1901年 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
1904年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 六月回家。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拙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
1909年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1913年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1915年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 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19年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后收入杂感录《热风》。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后收入论文集《坟》。十二月请假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1922年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1923年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仍兼任北大等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同刊撰文。
1925年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是年秋起,兼任北大,女师大,中国大学讲师,黎明小学教员。
1926年 一月女师大恢复。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同月《野草》印成。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1928年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六月《奔流》创刊号出版。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 一月与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六月五日回抵沪上。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一月朝花社告终。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弊》。
1932年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十月排比《两地书》。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一月四日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五月杂文《南腔北调集》印成。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同月《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1936年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五月十五日再起病,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六月,稍能坐立诵读。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八月,痰中见血。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先生主要著作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书信集 《两地书》
学术专著 《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诗选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注】这首诗见于《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

送增田涉君归国(1931年)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无题(19321.23)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注】1932年1月,广州和南京合组的政府成立,蒋介石回奉化,汪精卫托病到上海,行政院长孙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台。

偶成(1932年)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自嘲(1932.10.1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所闻(1932年)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注】《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内山夫人写云:(略)。”许寿裳《怀旧》:“这是一方写豪奢,一方写无告,想必是1932年‘一二八’闸北被炸毁后的所闻。”

赠画师(1933年)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题《呐喊》(1933.3.2)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题《彷徨》(1933.3.2)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悼杨铨(1933.6.21年)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注】杨铨,字杏佛,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6月18日为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20日鲁迅曾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是日大雨,鲁迅送殓回去,成诗一首:(略)。这首诗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

题三义塔(1933.6.21年)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题(1934年)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亥年残秋偶作(1935.12.5年)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芒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注】“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许寿裳)

永远的鲁迅 仲言
鲁迅(1881-1936)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认为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伟大也引来不少的嫉恨,他生前死后一直没断过被误解、曲解、中伤甚至是诬蔑。昔日曾有过敌人的通缉和围攻;也有“令人寒心”的来自“同一营垒”的冷嘲热讽、明枪暗箭;“文革”时曾被别有用心者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拿鲁迅的只言片语作为整人的“投枪和匕首”。进入新时期以来,也有人鄙薄革命文艺传统,对鲁迅采取不负责任的批评态度,甚至进行撒泼骂街般的攻击。什么“乌烟瘴气鸟导师”一类的谩骂;什么“光靠一堆杂文是立不住的”一类的酷评;什么“弃医从文是学医失败的结果”一类的贬损,可以说,从人格诬蔑、学术贬损到政治攻击无所不有。这些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喧嚣,恰恰反映了某些人的一种投机心理——靠骂名人来哄抬自己。
郁达夫生前感慨,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靠骂伟大的民族英雄来抬高自己的人,恐怕不仅仅是可悲。
鲁迅毕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他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以文学为武器,深刻揭露封建主义、军阀势力和国民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他积极支持并参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为维护民族尊严、争取人民解放而战斗,表现出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气节;他尖锐揭示了国人身上存在的国民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渴望以理性精神开启民智;他在严格解剖他人的同时,更加严厉地解剖自己;他面对残酷的文化围剿,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不懈抗争,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和领袖;他坚持文艺为人生为革命的道路,始终“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深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用如椽巨笔,承担起“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历史责任。鲁迅以他那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文笔、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以其一生的辉煌业绩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崇高地位。鲁迅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不会过时。鲁迅所走过的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一切进步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鲁迅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拼死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宝贵传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优秀品德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人格力量,依然是需要特别尊崇的高尚风范;鲁迅笔下所尖锐揭露的社会痼疾今天仍未根除,启迪民众心智“改变国民精神”的路途依然很长;鲁迅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不为各种“纸糊的高冠”所陶醉、“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境界,依然是我们完善人格修养的榜样;鲁迅以博大的胸怀和气魄倡导的“拿来主义”,在开放的条件下,不仅是衡量民族自信心的标志,也是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富强所必需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而在世界范围内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也是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也是我们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方向。
鲁迅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永远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民族魂”。
《人民日报》(2001年09月21日第四版)

鲁迅不死 国威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五点廿五分,鲁迅与世长辞!留下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多少后人咂摸。
在先生去世65年后的今天,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国力的强盛都与65年前有着天壤之别。曾经造就鲁迅的乱世已成历史,鲁迅的精神也过时了吗?鲁迅精神的实质,我以为是他的使命感和革命性的自省。
使命感是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没有方向,没有了责任,不过是一个空空的皮囊而已。有责任感的公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民族的人,也是一个人类的人。和鲁迅同时代有不少文学家,但是他们作品的使命感能与鲁迅的作品看齐的并不多。梁实秋在国家危难之际还在安于做他的小资文学,于是梁就只能做他的文学家而已,而不是带给整个民族以光明,打破黑屋子的伟人和先驱。
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民族。否定过去是为了超越现在。“时代环境全部迁流,并且进步,而个人始终如故,毫无长进,这才谓之‘落伍者’。倘若对于时代环境,怀着不满,要他更好,待较好时,又要他更更好,即不当‘落伍者’之称。因为世界上改革者的动机,大抵就是这对于时代环境的不满的缘故。”——这是六十多年前讲的话吗?为何至今听起来依旧如此让人警醒!鲁迅的这段话对于所有不思进取,害怕变革的人来说像一根鞭子抽打着他们的灵魂。说是个人崇拜也好,是伟人情结也罢,在小资文学、言情小说、无聊粗俗的影视剧泛滥的今天,多读一些鲁迅,多一些不满、多一些自省就会多一些前进的动力,知道前进的方向,懂得如何保持前进的脚步。
“革命”作为一个曾经被滥用的词语,现在说起来好像比较避讳。在先生留下的“准”遗嘱《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发出的最强音:我一个都不宽恕!鲁迅不宽恕的是什么?是一切不应该被宽恕的人、物,是一种永不妥协、战斗到底的宣言。有人批评鲁迅在对待国民性的批判上过于极端尖刻,我以为是在那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年代的矫枉过正。
各个时代,对鲁迅的批驳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也好。相信,“永远的鲁迅”其争论的意义就在于要人们永远记着鲁迅手上拿着的那杆投枪!
鲁迅不死!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诗稿》序 郭沫若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治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1960年5月8日
献给鲁迅的挽联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不可胜数。
当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曾写过三副对联。一联是: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头两句,是指1936年6月19日高尔基逝世和同年鲁迅逝世的10月19日,刚好相隔四个月。鲁迅当时有“中国高尔基”之誉,故称“双星”。下联的头两句,意在说明作者与鲁迅的关系。“二心”,指鲁迅参加“左联”后的作品《二心集》;“憾无一面”,指作者将自己一生未能与鲁迅相晤引为不能弥补的憾事。

其时正在北京的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是: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

上海学生剧团所送的一联是:
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无限崇敬、深切悼念之情,也有对劳苦大众的号召。文字朴实无华,诚挚感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是: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

1950年,鲁迅逝世14周年之际,陈毅同志亲书一联,以为纪念: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这副对联,写得朴素自然,感情热烈真挚。高度概括了鲁迅的生平业绩和思想品格,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7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第2个回答  2007-08-17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4.htm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