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散文,谁会...教我.....

如题所述

议论性散文开篇的写法
(一)类比起兴法。——神与象通,托物比兴。
1.动物类比起兴法。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可以起类比作用;还可以奠定情感气氛。写时要注意简短,点到就行,不要过长,以致入题太慢,影响下文的论述。
【例】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鹦鹉学舌,招杀身祸,这是弱势语言的悲剧。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卷《千斤之舌》)——(续写、议论)+(对比+比喻+借代+夸张)。
【说明】要说“语言”,先说鸟兽,把鸟兽的叫声喻为“语言”,对比叫声强弱的不同作用,以此类比语言的重要作用,照应题目,暗含中心论点,说理形象生动。
【例】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冲破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向原野;海燕突破雷电的肆虐,迎来自由。
《自由》——排比+托物起兴,照应题目,引出论题。
2.植物类比起兴法。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默默地绽绿吐翠,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大地才充满生机;石子是平凡的,但它甘愿充当铺路石,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人们才有了道路;农民是平凡的,但他们默默耕耘,他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有了具大的物质财富……(2004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我平凡,我自豪》)
——拟人写植物+大致排比,由物及人,段末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
3.其它自然现象或事物类比起兴法。
【例】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是和谐的自然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和谐的艺术美。
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富民强,万民同乐。这是和谐的社会美。
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和谐的社会之美,必须你我共同创造。(编者下水文章《你我共创和谐之美》)
——对偶+引诗写物+议论,引出论题。
(二) 欲扬先抑法——以退为进,曲折有致。
即先放低的调子,抑制住某人或事物,然后再升高格调,呈现给读者一种曲折的美,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
——“简单而明了”——“偏偏要”,说明生命并不简单,点明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矛盾,引出论题。
【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引自广东2004年高考优秀卷《此时有声胜无声》)
——“无声胜有声”——“有声胜无声”点明中心论点。
(三)描写。 ——寓理于象中,通俗易懂。
1.景物描写引起法。
【例】轻轻推开窗,你看到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深吸一口热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全都体会到了。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因为浓郁;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2004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一杯白开水》)
——写景+叙事,照应题目。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法。
【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写景+写人+叙述+议论,照应题目,引出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的对象。
3.人物描写法。
【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的绵绵软语中,某丙……
我突然感到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美好的诗意会成为火柴般微弱的亮光,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诗句+诗人形象描写+叙述抒情+摆社会现象+议论,引出论题。
【例】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200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用示现修辞格描写想象中的动作和事物+ “纪念”的论题。
4.场面描写。
【例】“不要!我求求你,不要啊!”披头散发的妇女在哀嚎,天真的娃儿们眼珠里凸出了恐惧。“哈哈……”伴着冷酷无情的笑声,刀光一闪,赤喇喇滚几个新鲜的头颅。和着泥土和暗红的血迹,在地上肆意蔓延……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日本军官翘着胡子,得意地擦干刀上的血,就这样走了!
肃穆。致哀。沉重。然后愤怒地昂头。那一堆堆怨屈的白骨,怎能平静,你一段段掺和着累和血的历史,谁忘得了?
那绝对不是一段可以承受的历史,我们记住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肆意侮辱我们的姐妹将我们的孩子支离破碎……(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12.13,国祭日》)
——场面描写+反问+议论抒情,照应题目,论证论点。
“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
——省略句、非主谓句,层层递进,总写浩劫后的老城惨状,更突出了日本军官的兽性,令读者泪水盈夺眶,怒火中烧,没齿难忘。
“肃穆。致哀。沉重。”
——三个独词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说明】场面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目的都在有力论证论点,并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描写要精当,语言要简练,对每个典型形象作三两句描写以突出特点就行。
(四)抒情法。——沟通心灵,引起共鸣。
1.直抒胸意法。
【例】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议论+抒情,引出比喻式论题,激发读者产生联想。
2.写景抒情法。
【例】群山连绵,我仰观巍巍珠峰;百川奔腾,我遥望浩浩长江;绿树参天,我凝视苍苍劲松;道路曲折,我寻找灿灿明星,星光下与坚韧为伴共奔前程。《坚韧伴我前行》
——写景+抒情,照应题目,提示中心论点。
【例】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一刻。可是,他们的名字却始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2005年高考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写景+对比+抒情兼议论,照应“铭记”的话题。
【说明】描写要大笔勾勒,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共鸣,便于接受你的观点。如果精雕细刻,则造成文体不清,且喧宾夺主,无法突出正题。
3.以物喻人,塑造杂文形象法。——寄情于物,形象感人。
【例】鲜红如霞,耀眼似火。
在通往北京香山的路上,一排排不知名的红叶树,恭立于秋风秋雨中,摇曳着簇簇红叶,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无论这些赶去观赏香山枫叶的过客,是否向它们投去匆匆一瞥,它们都坚守岗位,始终如一。
俏也不争宠,艳而不为名。
一切只为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这不正是那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可贵的职业奉献精神的写照吗?
【说明】议论性散文塑造杂文形象是比喻论证的一种方法。它与抒情散文象征手法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以具体形象来比抽象的精神。不同的是抒情散文对象征体的描写具体,全文的重点是用拟人法描写塑造象征体的形象。议论性散文对杂文形象的描写较少,主要在首尾两段,或者只在最后一段引进杂文形象,作简单描写后议论点明其比喻意义,而其本论部分,仍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
(五)叙事法。——趣事奇闻,引人入胜。
1. 故事引入法。
⑴寓言、成语、童话或神话故事引入法。
【例】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的到达。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不知原因。它风雨兼程,急迫迅速。它需要到达。当它找到它的母亲,它向它母亲炫耀:“三天我飞了几百里,找遍了整个山林,我饥饿,我渴,我的羽毛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
它母亲摇摇头:“你坚强,我承认。你找到了我,你这三天找遍了整个山林,你知道这个山林有几条河流几个湖泊吗?”它摇头,满脸困惑。“孩子,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
速度,在现在的世界已被诠释得很完美了。人们走得不耐烦了,千百年历史的路沉寂在脚下,黄尘四起的时候,人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奔跑。抛弃老年破车,创造更年轻的工具,但人们似乎忘了牛的存在,因而忽略草原,一寸寸黄沙的侵蚀是一行行血泪的悔恨。人类想跑过大自然,跨越生命本源,寻找人造的天堂。美丽与错误共存的幻想,是否正在破裂?(2005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真正的天堂》)
——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暗示中心论点。
【例】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
——讲故事+议论,引出论题。
【说明】话题给了我们一个寓言故事,可以借此想象,续编几句,给故事编个结尾。以此开篇,也会饶有情趣的。
【例】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我耳熟能详,知道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诚实,不要撒谎;撒谎者寡助,以致自取灭亡。
长大了,却要质疑这个故事:孩子三次大喊“狼来了”,前两次是孩子说谎呢,还是救援的农民把狼吓跑了?难道非要孩子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证实山上真的有狼?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要时时告诫自己和他人:“狼”要“来了”。
这个“狼”就是天灾,是人祸,只有时时敲响“狼来了”的警钟,我们才能在忧患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文章《时时敲响心中的警钟》)
——讲故事+点明寓意+寓意翻新+议论点明中心论点,照应题目。
【提示】故事寓意翻新要注意两点:
① 要首先说明故事原来的寓意。而后再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② 提出新观点要慎重,要有理有据,如果无法说服评卷者,那就少说为佳。
⑵名人故事引入法。
【例】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鳞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提出论题。
⑶动物故事引入法。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放飞孩子》)
——讲故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用寓言故事、哲学家的故事或是儒、释、道各家名人故事和文章,会使文章更富有哲理性。
(六)叙事法。——趣事奇闻,引人入胜。
1. 故事引入法。(略,见上一篇博文)
2.摆现象,分析问题。
【例】据说,成年人图书中的图文书比例正在不断攀升,成年人阅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当时间性的艺术在成年人那里也需要图解,变为平面性的形象之时,人类的审美能力
无疑要打个问号了。不甘人后的王朔就曾说过要把自己的旧作改编成所谓“现代新派连环画”,很快即将面世;听说,海岩的《玉观音》也正在改编之中。(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读图时代的忧虑》)
——直接摆出某些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照应题目,说明“读图时代的忧虑”是什么,即提出中心论点。
3.引述新闻时事法。
【例】据新闻媒体报道,去年由于持续高温,某省公园里的一只骆驼热死了。
乍一听说,不可思议。素有“沙漠之舟”美名的骆驼以耐劳耐高温著称,怎么会因热而死?仔细一想,这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骆驼之悲,源于安乐;骆驼之悲,止于忧劳。编者下水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新闻+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4.叙述身边见闻或亲历的故事。
【例】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的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虽然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它非但不会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叙述身边或亲历的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叙事写人目的在于摆现象或举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所以只能几笔完成。
(七)诠释法。 ——解释题意,钩玄提要。
【例】何谓“勤”?
“勤”就是勤用眼,勤用心,勤用脑,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脚。《说勤》
——设问+排比,解释题意,提示全文论述内容。
(八)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会意象形,趣解字义。
【例】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卑微,终日闭户不出,夙兴夜寐,或织布纺纱,或煮饭浆衣。室有女子,阖家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顶梁。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流言毁谤女子!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红颜薄命”,似乎所有罪恶、苦难加诸女人都那么理所当然。(2005年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说“安”——女子与“安”》)
——说文解字+比喻+议论+照应题目+引出对方错误观点。
(九)反常法。——出人意料,合乎情理。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 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2004年全国高考Ⅰ卷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引成语+引古语+提问题质疑+作否定回答+引名言+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这种写法,推陈出新,也要谨慎使用,注意言之有理,有据,能够在短时间内说服改卷老师才行。
(十)铺垫蓄势悬念法。——引而不发,激发兴趣。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它,就是诚信。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千年的呼唤》
——“它”是什么?作者暂不点明。而用“它曾是”和“它曾在”的句式,正反对照以表现“它”的重要作用;又用“太简单”和“太复杂”一对反义词揭示矛盾,说明人们对“它”的复杂情感态度,让人拭目以待,了解“它”是什么,而后才引出话题,并且解了题义:“诚信”是人们“千年呼唤”的美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3
  诗人康桥有一篇关于怎样写好文章的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写出你的感动

  康桥

  每个初学写作的人,往往被写什么、怎么写困惑。我的经验是写出自己的感动,生活怎样感动了你,你就怎样写出你的感动,不需要夸张;散文是这样,诗歌也不例外。我写过《每个兵都是一棵树》,那是在茫茫的戈壁,一望无际的沙漠,见不到树;山是光秃秃的山,没有绿色,灰蒙蒙的。
  组诗《枪阵》就这样产生了:登上一座 / 又登上一座山 / 于是我看到山的寂寞……没有生命的山都感到寂寞了,那么,守卫在边疆的士兵会不会寂寞?春天没有花朵,大地没有绿色的世界,我们兵在那里站岗放哨、训练生活,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奉献军营,谱写出一篇篇动人的诗章。遥远的边疆,兵们给戈壁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戈壁滩上每个兵都是一棵树!
  抒情需要感动,叙事同样需要感动。我写张海迪的一首诗《轮椅上的姑娘》就是用感动抒情用感动叙事:坐在轮椅上的姑娘 / 你是天底下走得最远的人 / 住在自己毅力的翅膀上 // 你也住在我们的精神里 / 这辽阔的家 海一样蔚蓝 // 你是在新生里获得自由的人 / 不屈服于命运 // 和魔鬼较量胜利的女孩 / 你的名字就是你的歌:海迪。
  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诗就有了灵魂有了力量。《轮椅上的姑娘》这首诗被收入四川中学生课外读本。文章的丰富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内心的丰富则来之于生活。生活中让我们砰然心动、眼睛一亮的感触很多;特别是我们身处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周围有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事,变革中各种各样的场景、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焦点,都是我们创作和发挥的亮点。
  2003年的春天,我们曾被一场病疫祸害。SARS这一通过呼吸传染的疾病,在我们的大地上横行,每天都有上百的病人增加,医生护士身处危险境地,医院成为疾病传播的源泉,人人都在恐慌:一个SARS病人住院,所有的人逃命一样出院!
  在祖国的危难时刻,在病人的呼唤声中,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人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然而,这些可爱的人他们会不会回来?当过护士的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了《等我回来》。
  我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回来 / 前方不断有倒下的战友 / 这正是我们奔赴前线的理由 //……英雄倒下的地方 / 勇士们赶来 / 一名、二名……百名 / 我们 从祖国的四方奔赴北京 // 请唤我做战士 / 永远不倒的白衣战士 //……亲人 把惊恐和不安 / 从睁开的眼睛里释放 / 还有绝望的黑色 // 我们是与病魔战斗的斗士 / 千里之外赶来救护你们 / 为你们筑起生命的防线。
  《等我回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多家报刊转载,中央电视台录制成配乐诗朗颂多次播放,受到读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等我回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说有,那就是我把当时的感动如实的写了出来。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我:凡是能感动你的也一定能感动他人,写出自己的感动,你就成功了一半。
  艺术的提炼和升华同样建立在感动之上,写出你的感动,可以用现实的手法,也可以用浪漫的笔触。总之,一切文学都是人类的感情学。始终用感动说话,这是成功的必然也是成功的决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4
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写复杂一些就是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