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资料

一生中的大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信仰: 道教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后世子孙: 王献之

  目录

  1.人物简介
  2.家族背景
  3.作品风格
  4.人物生平
  5.王羲之与道教
  6.千古名篇《兰亭序》
  7.后世影响
  8.王羲之墓
  展开
  编辑本段
  1.人物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编辑本段
  2.家族背景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278)、王正到王旷(约274-328)时,两晋(266-316),发生“八王之乱”(290-306),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无锡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307)。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定居无锡,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夫人(夏侯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文武全才的王廙,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又是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右将军王导的夫人(夏侯夫人)是王旷夫人的亲妹妹,是王羲之的姨母,王导又是姨夫加远房叔父,二家特别亲热,常往返串连,王羲之青少年时代常羡慕姨夫“右军”这官衔。永和五年(349),当姨夫已逝拾周年、姨母悲伤致疾时,王羲之在无锡右军府涤砚池畔(在今无锡市中心崇安寺,留有右军涤砚池碑),写下著名的《姨母帖》信札,并派员送往建康(东晋时,建邺改建康),以慰姨母病疾。《姨母帖》真迹复刻在惠山晋朝华孝子祠《孝为行首》堂右壁上。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姨母和姨夫,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复没,被刘聪俘虏。王导改任安东将军时,也经常从建邺走无锡,于公于私探望连襟和外甥。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322)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羲之始与周顗爱女周莹生情,难舍难分。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47岁。这年王敦攻建康,杀周顗,周莹与羲之断交,恋爱六年化泡影,经母亲和大哥王藉之劝说踏上仕途。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时任无锡县令王涛把衙前《扬州辖无锡右军府》进行修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3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信仰: 道教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后世子孙: 王献之

目录

1.人物简介
2.家族背景
3.作品风格
4.人物生平
5.王羲之与道教
6.千古名篇《兰亭序》
7.后世影响
8.王羲之墓
展开
编辑本段
1.人物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编辑本段
2.家族背景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278)、王正到王旷(约274-328)时,两晋(266-316),发生“八王之乱”(290-306),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无锡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307)。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定居无锡,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夫人(夏侯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文武全才的王廙,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又是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右将军王导的夫人(夏侯夫人)是王旷夫人的亲妹妹,是王羲之的姨母,王导又是姨夫加远房叔父,二家特别亲热,常往返串连,王羲之青少年时代常羡慕姨夫“右军”这官衔。永和五年(349),当姨夫已逝拾周年、姨母悲伤致疾时,王羲之在无锡右军府涤砚池畔(在今无锡市中心崇安寺,留有右军涤砚池碑),写下著名的《姨母帖》信札,并派员送往建康(东晋时,建邺改建康),以慰姨母病疾。《姨母帖》真迹复刻在惠山晋朝华孝子祠《孝为行首》堂右壁上。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姨母和姨夫,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复没,被刘聪俘虏。王导改任安东将军时,也经常从建邺走无锡,于公于私探望连襟和外甥。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322)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羲之始与周顗爱女周莹生情,难舍难分。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47岁。这年王敦攻建康,杀周顗,周莹与羲之断交,恋爱六年化泡影,经母亲和大哥王藉之劝说踏上仕途。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时任无锡县令王涛把衙前《扬州辖无锡右军府》进行修葺。
第2个回答  2020-01-27
第3个回答  2012-05-07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第4个回答  2012-05-17
你是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