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高手快进来,急急急急!好的加分!!!

找:写西湖的诗、写泰山的诗、写月亮的诗、写苏州的诗、写庐山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亥杂诗(多一点)》《山行》《江南逢李龟年》谢谢

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 月亮:静夜思 庐山:望庐山瀑布西湖: 苏 堤 春 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月亮: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泰山: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庐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州: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quē)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已亥杂诗(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一)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己亥杂诗》己亥杂诗①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②
我劝天公重抖擞,③
不拘一格降人材。

【作者】
1792-1841,字璱人,更名巩祚,号定庵、羽岑(左应加王旁)山民,仁和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有《定庵全集》。自珍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学者,
其诗能开拓新宇,气势磅礴, 色彩瑰丽, 影响清末诗界革命派及南社诗人。
“同光体”首领沈植亦称之为“奇才”,以为“定庵之才,数百年所仅有也。”
【注释】
①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
辞官去京返杭。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
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这里选录的一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首。作者
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无数,道士乞撰青词。”
②万马齐喑: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喑:哑。 ③抖擞:奋举,振作精神。

【品评】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
歌体式的新发展。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
恻遒上,如万玉哀鸣。”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鸦片战争甬东之役
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
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
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
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
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
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
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
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
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
义就在于此,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 月亮:静夜思 庐山:望庐山瀑布西湖: 苏 堤 春 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月亮: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泰山: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庐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州: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quē)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已亥杂诗(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一)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己亥杂诗》己亥杂诗①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②
我劝天公重抖擞,③
不拘一格降人材。

【作者】
1792-1841,字璱人,更名巩祚,号定庵、羽岑(左应加王旁)山民,仁和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有《定庵全集》。自珍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学者,
其诗能开拓新宇,气势磅礴, 色彩瑰丽, 影响清末诗界革命派及南社诗人。
“同光体”首领沈植亦称之为“奇才”,以为“定庵之才,数百年所仅有也。”
【注释】
①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
辞官去京返杭。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
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这里选录的一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首。作者
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无数,道士乞撰青词。”
②万马齐喑: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喑:哑。 ③抖擞:奋举,振作精神。

【品评】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
歌体式的新发展。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
恻遒上,如万玉哀鸣。”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鸦片战争甬东之役
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
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
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
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
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
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
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
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
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
义就在于此,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第2个回答  2008-12-03
  西湖: 苏 堤 春 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月亮: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泰山: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庐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州: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quē)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已亥杂诗(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一)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2-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第4个回答  2008-12-1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编辑本段]【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编辑本段]【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