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特征

要比较简单的

简单的概括:封建教会与新兴资本主义的思想斗争.

中世纪(Middle Ages)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军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雇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宗教: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发起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疾病: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两次,发生在540年~590年。并没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不过一般相信这个疫病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这场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恢复罗马帝国光荣的梦想也因此失败。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内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正重情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参考资料:baidu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3

楼主你好,我也非常喜欢中世纪,喜欢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看电影好喜欢中世纪的《天国王朝》,《勇敢的心》,《征服1453》,《圣女贞德》,我也经常玩游戏,《骑马与砍杀》、《中世纪2》,

中世纪的核心思想骑士制度。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制度, 是指以军事采邑为基础、以骑士服役为表征、以
    基督教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统治为本质的骑士阶层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法律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总称, 涉及制度层面的主要包括骑士军规、骑士法规、骑士礼仪等。

    关于军事官职名称。 对于这一点,在中世纪的军事官职,慢慢演变来的,骑士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采邑, 所谓的中世纪西欧国家军队其实就是一伙一伙临时从庄园里纠集出来的暴民,就组成了军队,军队只听从自身领主的号令,因此,封地的称号和爵位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代替了现在军衔的作用。这些贵族为了能够指挥和掌握军队,会安排一些官职,比如队长、传令官、旗手、鼓手之类。
          中世纪的爵位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除了这五等爵位之外,还有亲王(或王子)、从男爵、爵士、  骑士等贵族封号。其他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英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为15等,有的国家波兰实行四等爵位,没有子爵,有的国家如匈牙利实行三等爵位,没有侯爵、子爵。爵位都是由国王授勋,像爵士这个爵位没有太多特权,非世袭制,长子不能继承爵士爵位,就像现在,足球教练曼联队的主教练,安德烈.佛格森被英国女王在教堂授勋为爵士。爵士是对国王、社会做出大贡献的人才能受到国王的授勋,只是一个名头而已。
           一直到15世纪末,军队才有了军衔,和现代的我国军队军衔职务相似,分为元帅(这是中世纪最高军衔、最高荣誉)、大校(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四个上校由他指挥,1500为一团,也就是说,大校最少统帅6000士兵,在中世纪这是大贵族,大军团首领,爵位一定是公爵)、上校(一个军团的首长,1500人的编制)、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这些军衔都是以统帅多少人来定军队职务的。这些军衔的拥有者同样也有贵族的爵位封号。

    他们的约束关系:中世纪以基督教为指导思想,君权神授,国王是上帝旨意,采用世袭制,一个王国的所有人都要忠于国王,仅仅是忠,有些国王非常没有地位,大贵族,他的领地富饶,士兵众多,大军团长,他就敢于挑战王权,就像我们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后期,出现了战国七雄,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代表中世纪的国王,诸侯代表大贵族。他们的约束关系其实就是比力量,谁有能力,发展经济,中世纪还有一个兵种,叫做雇佣兵,谁给钱就替谁卖命,归根结底,还是谁有钱谁说了算,也有专门的职业叫做赏金猎人。在西亚,不是信奉耶稣基督,而是真主安拉,列如:《天国王朝》中的十字军有很多都是雇佣兵团,和信奉真主安拉的军事奇才有沙漠之狐之称的萨拉丁为了争夺领地的战斗。还有《征服1453》中的土耳其安拉攻打居士坦丁堡的战役,居士坦丁堡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属于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

    骑士 不等于 骑兵    骑士是爵位,是低于爵士的爵位,骑士只是构成了装甲骑兵的主力。骑士的军役划分, 就兵种而言, 分骑兵、步兵; 就职能而言, 分野战和守卫。一个兵团由贵族的号召力,经济实力决定,我们以伯爵为列。12 世纪罗伯特伯爵二世的1000名骑士每人有战马3 匹,头盔、胸甲、防护肩及肘部的铁板、剑、长矛、帐逢, 各种餐具如水壶、深底锅、盘子, 以及负载这些物品的动物等。其次, 骑士装备主要是独立承担。这是基于所谓权利与义务的交换: 领主把采邑授予骑士, 骑士则给予军役回报。普通骑兵是没钱用得起骑士所需要的这些装备,也得不到骑士的爵位。 除了骑士这个特殊兵种外,有非常多的兵种,弓箭手,骑射手,长枪兵,步兵,步兵用的兵器很杂,有刀,剑,长戟,斧头,盾牌,等等。骑士是火器时代到来之前的最强兵种,全身铠甲,头盔也是完全闭塞,只有几条缝隙用于呼吸和眼睛来看的视野,手持长枪,这个枪和我国的红缨枪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还会挂上领主的旗帜或者国王的旗帜,一个大贵族用友多少骑士,就说明这个贵族有多大能力的象征,一个骑士装甲兵团1000人,常常排成一行,两军对峙,在平原,横冲过去,冲垮所有对手,但是在《勇敢的心》里面,苏格兰大英雄华莱士,用很长的木桩,肖坚,抵住了英国国王长腿的骑士攻击,取得胜利。 

    到了火器时代,大炮、火枪的到来,把欧洲骑士制度冲垮了,这时骑士走向没落,火器把庄园城堡炸得粉碎,封建制度的瓦解,火器的功劳巨大。《征服1453》中的土耳其安拉,利用超级火炮乌尔班乌尔班大炮,打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的城墙,并且死士挖地道挖到城墙脚下,地道里面塞满了火药,点燃导火索,城墙瞬间被摧垮,安拉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居士坦丁堡成为土耳其的国土。

    中世纪的欧洲的信仰耶稣,一切都是神赐予的,国王加冕,是由教皇来执行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这又是一个政治组织,中心在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就是教皇所在地,现在依然是,由教皇派遣大主教,下属,或者自己给各个国家的封建君主,英国国王、法国国王等等加冕,加冕仪式复杂,教会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一旦成为教会的眼中钉,就会被接受审判,各个主教教主就是审判官,《圣女贞德》就是因为违背了耶稣基督的旨意而被处以火烧,还有意大利天文学家布努诺他们提出了新思想,也被教会处以火刑。

    你不了解的关于骑士的知识:

    骑士制度初期最直接的目的, 是为了保障封建主的兵源。事实上, 在整个中世纪时代, 骑士的数量都是很有限的。作战中骑士数目最多的一次, 当属发生于1346 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克里塞会战, 著名战史专家富勒认为: !在中世纪的时代中, 从来不曾在一个战场上, 集中过这样多的骑士。因此, 规定骑士数额也就成为骑士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骑士制度的规定, 下级封建主为上级封建主服骑士军役时,骑士数额的提供一般是这样的: 其一, 根据各自受封土地面积和价值的大小, 确定提供的骑士数额。其二, 一般下级封建主只提供规定的骑士数额, 而非其属下的全部骑士。更多的是只拥有一处骑士采邑的小封建主, 他们再无下属骑士, 其本人以一个单独的骑士身份追随其上级封建主。

     骑士强调作战的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作战双方数量上、等级上及机会上的平等。
    骑士誓言中有这样的规定: ! 他们决不在超过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战斗, 他们要避免一切欺诈
    和虚假的行为。在厮杀中, 骑士要攻击的是有准备的骑士或重装骑兵, ! 依照骑士的规律,
    攻击步兵对于一个骑士, 是有失尊严的。然而, 现实的冷酷常常使这种! 公平的标榜黯然
    失色。

    宗教热忱在骑士制度的盛行时期大行其道,骑士被冠以基督教骑士之名。一批骑士之花如
    一度隶属于教皇的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成为骑士的楷模。

    如果说骑士的各种仪式是骑士制度规范化的一部分, 那么, 骑士礼节则是骑士制度生活化
    的一部分, 这涉及骑士的衣食住行。例如, 骑士要穿着整洁, 在领主及贵妇面前保持礼数; 站时
    不要抓挠身体或倚靠着柱子; 在让他坐下前不要坐下, 骑士侍从不允许与一个骑士共同入座,
    即使这个骑士是他的父亲也不行; 用餐时! 不能用肉直接去蘸盐碟里的盐, 不能把鼻涕擦在桌
    布上, 不能用小刀剔牙; 出行时! 要高贵庄重地走路, 不得向动物投掷树枝或石块, 不得唤狗咬
    人, 要礼貌待人; 平时! 要参加教堂里的宗教活动, 要侠媚妇女, 要服从主人的命令, 等等,呵呵做一个骑士也是不容易的

第2个回答  2008-10-04
教皇是欧洲最大土地所有者,城市只是小镇,教会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实行庄园制经济,骑士是最小的领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0-04
在欧洲是最黑暗的时期,教会控制人们的思想,控制全部国家,中世纪的城堡也是比较有名的,当时初了有几次十字军东征以外,也就是各个国家互相打斗.还有中世纪的盔甲也很有名.

参考资料:中世纪2全面战争

第4个回答  2008-10-04
欧洲封建时代,据说骑士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