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的详细阅读笔记???

一篇一篇的介绍才可以

吉檀迦利----读书笔记
从遥远的家乡抱来的书,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完整的看过。上中学的时候武侠小说再大的部头基本上是一天看完,现在却一年翻不了几页。懒,困倦,成长以后的人,是不是都这样没办法停下来看完一本书?我的职业是学生,但是一年却读不了几本书。看书只挑对自己有用的看,然后记下大名,美其名曰参考文献。笔头也生疏,日语写的言不达意,中文也开始混乱。典型老年痴呆症的初期症状。
我把这样美丽的书,放在厕所里。我的厕所的一角放着英文的《成龙传》,日文的《东京奇谈》,还有一本就是《吉檀迦利》,往往我选中的是前两本。《吉檀迦利》让我恍惚,影响到每天重要的排泄工作。这是写爱情还是信仰?
很多人说写的是信仰,是信奉心中的神,以及追求的理想,可为什么我总觉得是写给一个人的书?一个人能拥有这样的书,也是一种幸福吧。每一个句子都饱含深情,每一段落都在呼唤。我是你的,属于你的,全部的,哪怕你并没有在意,哪怕你将眼前的生命,换了又换。
神话了的爱情,就变成了信仰。没有一个人能够担待的起这样的爱。所以不断寻找又不断伤心。《吉檀迦利》里把这样的寻找称为旅行。艰苦而漫长的旅行,却未必让人难过,因为毕竟还有一个目标。而我,这样渐渐老去的人,已经丧失了目标。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可是最终,他走进了自己的家门,而我呆在自己的家门,却总向往在路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4
解读《吉檀迦利》 一 歌出幽河——《吉檀迦利》的“声”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吉檀迦利》的第一首诗歌就是有动听的声音作为开篇的初奏曲,生与死,爱与怨,在山水之间本是永恒的主题,却在小小的苇笛声之下淡淡地隐没了。泰戈尔的诗歌含义深刻,是被人誉为“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生存的,他倒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序言)。 他文笔中值得我们的去留念的不仅仅是那优美的意境,还有那说不清道不白的意味,而这些都是由于他高深的文学功底而铸就的。这其中,不能不说起他对声音的描写。毕竟声音是种直接感官的物质。 1 声音与客观景色的联系 自然中少不了声音,无论是由于自然改变它物而产生的声响,还是由于自然被改变而产生的声响,都是这个世界无法忽略的有机成员。 “让蜜蜂在中午奏起他们慵懒的嗡哼。” “众星微笑着互相低语。” 《吉檀迦利》中,万物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是充满了独立精神的,懂得爱,懂得伤心和寂寞。泰戈尔总是用拟人化的方法来描写自然事物;所以,蜜蜂蝴蝶在交流,星云弯月在低吟。 由于有声音的陪衬,精致的画面出现了有机的动态,风景才变得生动;在文学世界中,“谁能用感性的语言来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谁就赢得了读者。”(《纽约以杂志》记者克拉拉麦克切斯尼语) 而且在泰戈尔笔下,《吉檀迦利》不仅仅是一部抒情的散文诗集,更是一部“展现了统一、和谐的境界”(《东方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王向远著,P280最后一段开头)的书籍。声音不是作为特殊的成员存在,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出现。这和自然的本质——“在对抗中寻找和谐”也是相同的。 “季候应和着这急速不宁的音乐,跳舞着来了又去——颜色、声音、香味在这充溢的快乐里,汇注成汇注成奔流无尽的瀑泉,时时刻刻地在散溅、退落或者死亡。” 这句似乎集中了吉檀迦利的精髓——色、声、味,感官的刺激里洋溢着幸福和永恒。泰戈尔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也是个著名的画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因此他的文学中总是包杂着多重艺术享受,灵感在突然时刻爆发,就正如英国画家培根所言:“一切作品都是偶发的”,但这种突然性还是根源于作者的深厚学术功底。 2 声音与多情人物的联系 在泰戈尔的诗歌中,人物总是情感丰富——和所有的生活在炎热的引渡的人一样,他们热情开朗,对爱的表达坦白又虔诚。在《吉檀迦利》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片段: “当你命令我歌唱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要因着骄傲而炸裂,我仰望着你的脸,眼泪涌上我的框里。” “你”包括了泰戈尔所推崇的印度教正统派精神——自我和神的统一愿望,又对神有着至高的敬意。在歌唱中得到了无限的奉献满足。又比如“时间还未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这句话中虽然“声音”并未直接响起,但是转化为“词”的时候,便成为心目中的“痛苦代言”。 《吉檀迦利》中的人物形象是相当典型的印度风情,他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恒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享尽充足的阳光和炎热,他们的心也像夏天一般火热奔放——这是在外表上看来,在泰戈尔诗歌中的痴男怨女,分明又是有着水一样细滑的内心。所以出现了大胆的告白和谨慎的试探这样的矛盾表现。 3 声音与神圣宗教的联系 宗教永远是东方作家难易忽视的一方圣地,对宗教的虔诚,是西方学者所不能真切体会的。虽然西方也有基督教之类的主流宗教,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几次激烈的社会思想变革,西方人多数只将宗教当作“像刷牙一样的生活习惯”(评论家雅克德比奇语),这个和东方人把宗教当作一种神圣的高台来瞻仰的心态是绝然不同的。而泰戈尔心目中的理想宗教印度正统教——吠檀多派更是在他眼里是最正确的、最合理的代表,泰戈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而且表现在深层次的“下意识状态”,就是说他不是把宗教当作一个理论来分析,而是出自本能地接受它。并认为任何冒昧的举动都有可能亵渎到它。 因此,单纯的赞美已经无法表现自己的激动心情,单纯的敬仰也无法表现自己的至诚心情。一切言语上的试探都无用,只能将其化为悠扬的歌声。 “破庙里的神呵!七弦琴的断线不再弹唱赞美你的诗歌。晚钟也不再宣告礼拜你的时间。你周围的空气是寂静的。”即使是被人遗忘的古神,在消失的琴声,静寂的晚钟的苍凉意境之下,也仍然高贵,和其他一切喧闹的世事格格不入。“众人皆醉我独醒”,中国古人的名句中所体现的处世精神又能有多少人能切实做到呢?而被称之为“神”的事物伟大也许就在于此。 “在歌声中的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我不再高谈阔论了,这是我主的意旨。从那时起我轻声细语。我心里的话要用歌曲低唱出来。” 对待无法触及的,但是又确实无处不存在的神,泰戈尔的态度是在承认神的存在前提之下,建立起一个以平等、自由、博爱为核心的人生宗教和社会理想。只要承认即可了,只要你知道有一个比万物都高远的神在上面,时刻记得自己的言行不要超越规范,不要伤及别人——因为公正的神会监督一切。剩下的,就轻声细语地述说自己的真心就好了。 下文中,“我”的“自我精神”在“主人”——万物之主“的面前,热爱而惶恐的心情写照: “我不知道你怎样的唱,我的主人!我总是在惊奇地静听。/你的音乐的光辉照亮了世界。你的音乐的气息透彻诸天。你的音乐的圣泉冲过一切阻挡的岩石,向前奔涌。/我的心渴望和你合唱,而挣扎不出一点声音。我想说话,但是言语不成歌曲,我叫不出来。呵,你使我的心变成了你的音乐的漫天大网中的俘虏,我的主人!” 突然发现在《吉檀迦利》的前三阙里都有和声音紧密相连的意境;这或许是泰戈尔有意识地把“声音”这种形象美好的事物提升到万物的开端? 二 五彩绚烂——《吉檀迦利》的“色” 除了声音,“色彩”也是《吉檀迦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境。 佛教中说普通人具有五感,即:“视听触嗅味”,做做平面阅读物的书籍,能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触觉(书的纸张质地)和嗅觉(书的油墨味道),而阅读过程中,作者也可以给与读者这五感的具体感觉。 上面说到的是“听”,这次说它的“视”,落实到这里就是“色彩描写的感官刺激和感染力”。 1 景色与人物的联系 “我必须撑出我的船去。时光都在岸边掿延消磨了——不堪的我呵!/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如今落红遍地,我却等待而又流连。/潮声渐喧,河岸的荫滩上黄叶飘落。你凝望着的是何等的空虚!你不觉得有一阵惊喜和对岸遥远的歌声从天空中一同飘来么?” 孤独空虚的“我”在广大的自然中,看着花开花落,潮起潮落,时光飞逝由不得人,红黄交替,尽是满眼的斑斓和寂寞。人物在这个总是改变色彩的世界里,总是相对不变的,或者说是改变的速度永远及不上自然。色彩的作用就成了一种麻痹人的催眠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 但是,人也可以在这种混乱无助的世界里找到方向,只要有自我的坚强支柱,精神上的依托,就可以在混沌之中稳定下来。所以“你的太阳和星辰永不能把你藏起使我看不见你。”因为色彩到底不是掩盖真相的杀手锏,关键还是看个人。 2 景色与宗教的联系 “如果我要画一个女人体,我首先就要赋予她优雅妩媚的情韵。不过我明白必须给她更多的东西。我将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浓缩这幅画的意义。”(法国“野兽主义”画家马蒂斯的《画家笔记》摘句) 文章如画,在建设上的目的是共同的。都是要用最好的形式来表达最好的内容。 就说到《吉檀迦利》,还是永远不能忽视它深含其中的宗教精神,到底,这是个重大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泰戈尔书写此诗集的全部动力。但是反过来,若没有好的外表,一般人第一眼看去又不会去注意它的内在。宗教是抽象的,如何传播自己的宗教观点,就需要高超的技艺使人较容易地接受它。所以,我们也无法忽视泰戈尔对抽象意境的具体描写。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部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这种暗含比喻的诗句,在《吉檀迦利》中比比皆是,但是他的喻体一般人只能体会而不能言语,那就又是一种抽象地理解具体意境的思维方式了。景色中包含着宗教,宗教中又有很多景色、色彩的象征物。这一切,都是和东方文人特有的自然情怀离不开——他们喜爱以自然的事物来旁敲侧击地说明主观思路。 是天空太高,还是我自己太矮? 这样的疑问,永远都是人类所要辩证思考的核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