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绝情世人难懂,唯独儿时的弟弟理解,张爱玲的一生,你能读懂吗?

如题所述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她也确实做到了。《倾城之恋》一书使她享誉文坛。她的一生,也像她书中所写的那般传奇。

张爱玲与父亲的剑拔弩张

张爱玲一生写了很多本书,在这些书中,父亲的形象要么是自私的,要么是残酷的,要么是猥琐的,没有一个正面形象。这些人身上,都映射着其父张廷重的影子。

张廷重出身于名门望家,但是却具有严重的遗少作风,吸大麻、赌博、嫖娼,可谓是五毒俱全。因为喜好玩乐,张廷重对自己的儿女全无管教之心,遇事就是打骂关禁闭。张爱玲心思敏感,怎么忍受得了被人这样对待,未成年就迫不及待地逃出了家门,此生再未与父亲相见。

但是,父女之间的剑拔弩张难道只是张廷重一人的错吗?张爱玲在小说中写过,有一次,父亲关了她半年的禁闭,其间她患上了痢疾,然而父亲全然不顾她病患在身,依旧我行我素。单看张爱玲所写,会觉得这位父亲果然是心狠手辣。

然而,根据张爱玲弟弟后来的回忆录,可知,张廷重对女儿并非全无爱意,张爱玲生病时,他曾多次请医生来家给女儿打抗生素,平时的打骂也多是过过嘴瘾,但张爱玲一生中从未提起过这些事。其间种种,如今已不可知,不管怎样,张廷重总归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张爱玲的恨也是情有可原。

身为新时代女性的母亲黄逸梵

张爱玲的母亲名叫黄逸梵,其祖父是李鸿章的副手。黄逸梵虽然出身旧式官宦之家,但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观念并不保守。对于丈夫的旧社会作风,她痛心疾首。张爱玲四岁时,父母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于是,母亲决然出国,留下一双儿女与父亲生活。在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既大胆又勇敢,可以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然而身为新时代女性的黄逸梵,在张爱玲心里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母亲走时,张爱玲仅四岁,对母亲只有儿时那一点隐隐约约的模糊印象。张爱玲八岁时,母亲从国外回来,接受了新式思想的黄逸梵希望把自己的女儿也培养成新时代女性。那时候的张爱玲是幸福的,但幸福中也有着困惑。

张爱玲在书中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母亲带她过马路,因为害怕她被车撞到,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但是一走完马路,立刻有些嫌弃地松开了她的手。黄逸梵的心理状况我们无从猜测,但这件事带给张爱玲的伤害必定不小。后来,黄逸梵与丈夫张廷重离婚,张爱玲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分离。

十五岁时,张爱玲不堪忍受父亲,从家逃离,去投奔母亲。此时,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是抱有幻想的。然而,在跟母亲一道生活后,她的态度转为了鄙夷。

黄逸梵这个时候的经济状况大不如前,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感情也越来越淡。

黄逸梵虽然供养张爱玲上学,但态度总是不情不愿,张爱玲每次去拿钱,都要忍受母亲的白眼,黄逸梵后来更对她说,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面对这样的母亲,张爱玲也开始歇斯里底。在香港时,黄逸梵被男人骗着钱,张爱玲开始疑心母亲要打她奖学金的主意。私生活方面,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更是十分瞧不上。在自己的文章里,她轻轻巧巧地把母亲拿掉孩子的事情拿出来当谈资写进文章里

终于,张爱玲用两根藏于玫瑰花下的金条结束了这段母女之情。

晚年,黄逸梵去了英国定居,病重时,希望见到女儿一面,然而她最后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姑姑的家是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受父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每每忆及亲人,总是鄙夷或是凉薄。但有一人除外,这个人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张爱玲曾说:"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张茂渊曾经和张爱玲的母亲一起出国留学。二人虽然相处了很久,但性格却并无相似之处,至少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张爱玲笔下的姑姑,是一个智慧的、有涵养的人。某种程度上,她代替了张爱玲母亲的角色。

张廷重续弦后,张茂渊害怕张爱玲继母虐待他们姐弟俩,立刻回家给自己的侄子侄女安置桌椅板凳;张爱玲被父亲毒打时,张茂渊回家与哥哥据理力争,甚至被哥哥打碎了眼镜。这些是张爱玲孤苦无依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

"很美"的弟弟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描写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这个"很美"的弟弟,名叫张子静。

童年时,弟弟是张爱玲唯一的玩伴,二人很是要好过。父亲续弦后,张子静曾前往投奔母亲,然而打开门,母亲只是淡淡地表示自己经济困窘,供养姐姐一人已经很困难,对他的状况实在无能为力。据张子静回忆,听完这番话,自己哭了,姐姐也哭了。可见这时二人关系还是不错。

后来张子静就一直跟着父亲继母生活,可能是受继母挑拨,也可能是张爱玲恨弟弟对继母的亲密,姐弟关系越来越疏远。张爱玲出国时,也仅通知了姑姑,弟弟去姑姑家找姐姐,才被告知,姐姐已经出国了。

虽然身为名门之后,但家中的钱财都被父亲拿来挥霍,因此张子静并没有钱娶亲。

晚年的张子静生活窘迫,因一生未娶亲,膝下也无一儿半女。独自一人居住在上海浦东一间十四平的小屋里,那是他父亲唯一留给他的栖身之所。

其实张子静也曾经写信向远在彼岸的姐姐寻求帮助。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有了中意的女子,期翼找个人陪伴自己度过余下的日子。然而他的手里并无闲钱,因此他心情复杂地向姐姐寄去了求助信,忐忑地等待着姐姐的回信,然而结果却使人大失所望。张爱玲收到了他的求助信,也写了回信。信中,张爱玲委婉地表示,自己实在没能力帮他的忙。

人们的印象中,张爱玲的晚年也是窘迫的,因此她拒绝帮助弟弟也是情有可原,其实不然。那时的张爱玲经济状况并不算困窘。据张爱玲生前好友宋淇夫妇之子宋以朗所说,张爱玲的遗产高达三十万美元除此之外,张爱玲生前每个月还有不菲的版税收入。三十万美元加上版税,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那么手头还算宽裕的张爱玲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弟弟呢?

其实是因为这一生的颠沛流离,早已使张爱玲失了对人的信任。幼时得不到父母亲人的爱,年轻时飞蛾扑火,被自己爱的男人胡兰成欺骗,中年时独自一人离开祖国前往陌生的彼岸。受尽人世冷暖的张爱玲早已看淡人世感情,连临终前母亲要求见一面的要求都未曾答应,更何况一个多年未曾谋面的弟弟。可能会有人觉得张爱玲凉薄,但她的凉薄是由谁造成的呢?倘若她一生顺遂,那她与弟弟之间必定是高情厚意。但若真是如此,张爱玲也不会是那个天才作家张爱玲了。

张子静为人宽厚,对于姐姐的无情,并不怨恨。晚年时,为了补贴生活,他与人合写传记。书中表示,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想来是幼时同样的生活环境和一辈子的孤苦无依使得他更能理解姐姐吧。

1995年,张爱玲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离开了人世,一年之后,张子静也离开了人世,二人都未留下一儿半女,他们一家人的故事也就此终结。

如今忆及这一家,只觉得唏嘘。也曾是一代名门望族,而到最后所有人都这样孤苦无依地离开人世,可见这世上任何感情都需要仔细地呵护经营,亲情也不例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0
什么也不要说都是穷惹的祸。!
第2个回答  2021-03-15
读不懂,主要当时不是她们那个时代的人,所以对她们当时的一些经历以及社会动态也不了解,体会不到。
第3个回答  2021-03-15
其实她并不是那样的人,她那样的做是有自己的苦衷的,她只是不愿意告诉别人罢了。
第4个回答  2021-03-11
我能够读懂,张爱玲的一生是凄凉且悲惨的,她没有等到自己最爱的那个人,也没有安享晚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