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谈谈你对《诗经》“诗言志”“思无邪”的理解

如题所述

《论语》和《诗经》中的“思无邪”到底是啥意思?

在《论语•为政》当中,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谈《诗》的一句话: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当时孔子读《诗》有感,引用《诗•鲁颂•駉》当中的一句话(“思无邪”)来概括整个《诗经》所收录的“风、雅、颂”三百首先秦诗篇的某一总体性质的评论词。这句话中,孔子所用的三个字在我们今人看来似乎毫无神秘感可言,普通到再也不能再普通了,然而,就其释读来说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 现有解读实例
⑴ 杨伯峻、吴树平: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没有邪念’。”[1]
这种观点在大陆学者当中颇有代表性,许多书籍中有关本句的解释大同小异。在国外有相当影响力的Arthur Waley的《论语》英文版本对于这句话的翻译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The Master said, If out of the three hundred Songs I had to take one phrase to cover all my teaching, I would say ‘Let there be no evil in your thoughts’. [2]
然而,从译者对译文的注释来看,译者将其中的“思”认定为语气助词,这显然是把文中的“思”与后面的“思马斯徂”中的“思”混淆在一起了。(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后者的“思”为语气助词,这也是不对的,本文后面将会论及)
⑵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不是一部译着,没有严格的译文,但是从其诠释来看,他也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是为了‘思无邪’。”[3]
⑶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思无邪”作了这样的注解:
思无邪:《鲁颂•駉》篇辞。或曰,诗有美刺正变,所以劝善而惩恶。则作者有三百篇之思,皆归无邪,又能使天下后世之凡有思者同归无邪。有一说,无邪,直义。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其大义。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此说似较前说为得。駉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诗曰:“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祛祛,强健貌。徂,行义。谓马行直前。思马之思乃语词,不作思维解。虽曰引诗多断章取义,然亦不当大违原意。故知后说为允。
钱先生的“白话试译”如下所示:
先生说:“《诗经》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诗来包括尽,即是‘思无邪’。”[4]
钱穆先生列举了两种通行的观点,并表明自己倾向于后者。然而,后一种观点虽然符合“诗言志”的大意,但在文字学上很难立足,只是学者们根据诗文大意所得到的一种模糊的推断而已,因为“邪”与“斜”是同源字[5],但是“无邪”不能代表“直”的意思。因为要满足这个意义,否定词应该用“不”,而不应该用“无”。更为重要的是,“斜”(邪)本身具有“抒发”的意义(《说文·斗部》:“斜,抒也。”段玉裁注:“抒,各本从木,今正。凡以斗挹出谓之斜,故字从斗。”),加上“无”以后意义就反转了,无法表示“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的意境。
⑷ 有别于大陆传统,台湾学者似乎继承了钱穆先生的所取的观点。傅佩荣先生的白话译文为: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
傅先生对于“思无邪”的注释是这样的:
思无邪:出于《诗•鲁颂•駉》,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引申为诗人直抒胸怀,所作无不出于真情。[6]
这个注释的问题在于“思无邪”这三个字在诗中并非用来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与Arthur Waley所犯的错误一样,他把真正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的“马斯徂”与前面的“思无邪”混淆了。
(二) 《诗经》中的“思无邪”
为了弄清原委,我们有必要将《诗经•鲁颂•駉》原封不动地抄写出来,进行一番必要的研究。[7]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骓有駓,
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有骆,
有駵有雒,以车绎绎。
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
有驔有鱼,以车祛祛。
思无邪,思马斯徂!

鉴于其译文有诸多问题,故不列出,我们在此只探讨与“思无邪”直接相关的文字。笔者以为,整个诗文行文颇有规律性,这对于解读“思无邪”非常有帮助,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论语》注释者和《诗经》注释者忽略了这一点,是素质问题吗?是态度问题吗?笔者只能唏嘘再三,为其扼腕不已!
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将“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和“思无邪”放在一起对比,就不难发现“疆”和“期”是表示空间和时间界限的文字,因为诗文有排比对称的特点,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斁”和“邪”也应该与此类似。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斁”字。
“斁”:《诗经全解》的作者们将其释为“厌”,并将“无斁”据杨合鸣《疑难词语辨析》释为“思虑详审,无有厌倦”。这显然十分牵强。在《汉语大字典》中,“斁”的确有“厌倦”、“讨厌”、“解除”、“盛貌”等义项,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它也有“终”、“终止”的义项,而后者与前面的“疆”、“期”一样,表示时间、空间的某一界限的意思。《说文•攴部》:“斁,终也。”唐朝元稹《莺莺传》:“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明朝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扬其耿光,有永无斁。”可见,“思无斁”即“思绪没有终止”的意思。[8]
然后,让我们考察与本文密切相关的“邪”字。
“邪”:《诗经全解》的作者们根据杨合鸣《疑难词辨析》将其释为“思虑纯正,无有邪曲”。“邪”除了“邪恶”、“不正”等义项之外,它还与“余”(余)相通,表示“剩余”的意思。《史记•历书》:“举正于中,归邪于终。”裴骃集解引韦昭曰:“邪,余分也。终,闰月也。”《左传•文公元年》作“归余于终”。[9]可见,“思无邪”即“思绪殆尽”、“绞尽脑汁”的意思,与“疆”、“期”、“斁”有所不同的是,后三者表示思考还没有达到疆界,而“思无邪”则表示思想者已经竭尽全力,再也想不出新的花招的意思。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孔夫子才选择“思无邪”来概括全诗,而不是“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当中的任何一个。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駉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整个诗文描写的就是马,马怎么会有所谓的“邪”与“正”呢?钱先生靠哲理得出了正确的大方向,可惜他没能进一步考察全诗。

(三) 浅谈语气助词的确定问题
笔者在浏览《诗经全解》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即当人们无法解读某一个甚至某两个字的时候,最省事、也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武断地将其定性为“语气助词”。
就本诗来讲,“思马斯臧”、“思马斯才”、“思马斯作”和“思马斯徂”中的“思”显然不是所谓的语气助词,而是明确地表示“思维”意义的实词。以“思无邪,思马斯徂”为例,后一个“思”显然是重复前一个“思”,并将其具体化,这是诗歌创作的技法之一。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千思万想,想不明马儿为何如此健壮!”《诗经全解》将这句话译为“周公思虑很纯正,马儿肥壮奔千里!”现在看起来颇有些搞笑的性质。
在本诗中还有两个字被认定为“语气助词”,即四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薄言駉者”中的“薄言”二字。作者轻描淡写地用“薄言,语词”四个字就敷衍过去了。“薄”字的字义非常丰富,令人惊异的是,其字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违背了它的本义,而走向了其本义的对立面。“薄”的本义是“木密集丛生之处” [10],而它的引申义则逐渐发展为表示密度或厚度小、感情淡漠、土地瘠薄、轻微、不庄重、看不起等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很难想到它的本义,越是大牌的“专家学者”大概越是觉得“胸有成竹”,越是感觉没有必要去参考辞书。
笔者以为,此处的“薄言”实乃“厚言”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段诗词都不厌其烦地罗列诸如“驈”、“骊”、“骓”、“駓”等大量形容骏马的文字。令人吃惊的是,《汉语大字典》“薄”字条下居然出现了类似的词条:

助词。多用于句首,相当于“夫”、“且”。《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11]

这说明早在毛亨的时代就看不明白该诗的原意了。笔者以为,这句话并不难理解,无非是描写妇女们说说笑笑地采集车前子的情形,“薄言”即大家不停地说笑的意思,表示劳动者在不断地在相互交谈之中不知劳累地劳作着的状况。

接下来,该字典又举了《诗经•周南•葛覃》中的一个例子:“薄污我私,薄瀚我衣”,并引戴震补注曰:“薄犹且也。”这也是错误的。其实就在该字典“薄”字条下,还有“努力”的义项:《方言》卷一:“薄,勉也。秦、晋曰钊或曰薄,故其鄙语曰薄努,犹勉努也。”郭璞注:“如今人言努力也。”《管子•轻重戊》:“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因此,这里的“薄污我私,薄瀚我衣”实乃“拼命地洗我的衬衣,拼命地涮我的单褂”之意。《诗经全解》既将其释为“语助词”,又认为其具有“急急忙忙之意”是矛盾的,不过,这也说明作者模糊地(或者说本能地)感觉到了“薄”字所蕴含的实词字义。
这些事例再一次说明,我们有必要及时地修正古籍整理的思路和方法,否则,错误将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所讨论的《论语•为政》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诗经》中的三百首诗歌(的创作特点),借用(《诗经》中原有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创作者)‘殚精竭虑’。”

顺便指出一下,对于这句话现行的句读似也有些问题,“一言以蔽之”和“曰”之间无需逗号分隔,而应该联结在一起:“一言以蔽之曰”。孔子借用《诗经》中的“思无邪”目的是说明作诗时诗人的思维是充分运作的,每一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思维能力的最高极限,这与所谓的“诗言志”所表现的意义是不同的。当然,孔子也有“诗言志”的观点,这从近年发表的《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竹书》中人们发现的《孔子诗论》中可见一斑:

“孔子曰:诗亡 志,乐亡 情, 亡 言。”

对于其中的几个偏僻字解释混乱,笔者对此进行了解读,认为其译文可以作如下处理:

孔子说:作诗不保留心中要强烈表达的志向;作乐(yuè)不保留心中要强烈表达的情感;争讼不保留心中要强烈表达的语言。换言之,就是作诗要表达强烈的志向;作乐要表达强烈的情感,辩论要表达强烈的言辞。[12]

因此,将“思无邪”释为“思想纯正”或“思想没有邪念”是没有根据的,是误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0
“诗言志”,如果把中间那个“言”字看成语助词(发音:xi1 ao2~3 ji2~3),那么,“诗言志”=诗志→义:诗歌|诗是记录。
(常会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的原由、过程及发展方向等等,就像变形的记叙文)。
问题是:那么多东西中,你为什么要选择那些来记录?选择什么来记录便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倾向、思想状态、思想体验与社会人生自然的各式认识与经历…;总之,诗歌|诗就是记录,难道不是?不作记录就无信息了。
(你心情不佳时,也许会选择记录当时的暗淡的月光,你未必会将当时有只蚊子叮了你一下亦记录下来;从这个角度看,诗言志=选择性记录);
人们通过诗人的记录便知道一些信息了:客观的事物记录及诗人的思想状况…
“思无邪”在《诗经》中有出现,在原诗中释为“思想”似又不方便理解,释为语助词更方便理解些。
思无邪→无邪:不错|要得。
(无:不;邪:错)。
个人“野鹿子”理解;请抬贵手免叱
第2个回答  2008-11-02
bn回答 共 1 条
诗言志是对文学功用而言的,就是说作诗不能瞎做,要表达自己的只想情怀,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诗缘情
思无邪,是儒家对诗经的一种功利性的解读方式,即使是风中的情诗,也不能将情这个问题提出来,那样就是邪,大致上这样
回答者: 兵马大元帅 - 千总 四级 11-2 20:14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CYL8758 3455
chainlife 2880
xuqianqian1982 2700
qkcydn 1510
shangui2006 1410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08 Baidu
第3个回答  2008-11-02
诗言志是对文学功用而言的,就是说作诗不能瞎做,要表达自己的只想情怀,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诗缘情
思无邪,是儒家对诗经的一种功利性的解读方式,即使是风中的情诗,也不能将情这个问题提出来,那样就是邪,大致上这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