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挖坑活埋儿子的郭巨,为何还能赢得后世的赞颂?

如题所述

《二十四孝》作为古代官方指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读本,那是每个孩子自幼必读的,连不可以读经史学文章的女子,也得学这本德育基础课。这本书里面讲的都是古时候的大孝子的感人故事。其中有这么一则,今天分享给大家。

说是汉朝有一个叫郭巨的男子,他家里很穷,家人常常饿肚子。郭巨的老母亲疼爱小孙子,总是从自己的那份饭分出来一些给小孩子吃。郭巨知道了就对妻子说:“咱们穷得养不起老母亲,反而还叫儿子去分奶奶的口粮。这孩子不能留着。”于是就去村外挖坑准备埋了这个孩子,挖到三尺深得时候,突然土里现出一个大锅,锅里竟然装了满满一锅得黄金!仔细一看锅上还刻的有字:其他人不管是官还是民,都不可以抢夺这笔财富。”

郭巨得到这些金子,从此远离了贫困线,一家人生活得很安逸。人们都知道了老天爷被他的孝心感动,才将这笔财富赏赐给他。这个故事,在正史《晋书》中也有记载,看来,真是好人有好报呀!但是,在另一部民间故事合集《搜神记》里面,却有着不同的版本,这个版本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成分。是这样写的:

郭巨河南林县人,兄弟三个,父亲死了以后,家产被两个恶毒得弟弟给瓜分了,他自己什么也没得到,穷得只能带着老母亲租房子住,夫妻两个给人打工养活母亲。不久郭巨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郭巨就开始操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了:照顾孩子肯定会耽误工作,误了工作可拿什么养活老母亲?再者,老人只要有吃的,就总是惦记着分给小孩子吃,这样母亲就更吃不饱了。想到这里,郭巨就去野外挖坑,打算埋了这个孩子,结果呢,在泥土下面挖到一个装满黄金的大锅,上面也是写着孝心感动天地,特赐予黄金之类的话。于是他孝顺的美德就被传开了。

第三个版本流传在河南安阳的民间故事,还为他加上了一个有意思的背景。穷孝子郭巨在四处谋生的日子里,被一些强盗拉拢入伙,发了一笔小 财之后,就及时收手了。为了遮掩自己得钱财的不光彩来路,他想了一个洗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钱财装在一个小锅里,埋在地下,然后回来跟妻子说家里穷养不起,要埋掉儿子什么的,一家人就 哭着送小孩子来到这个地方,开始挖坑。

然后郭巨假装不经意地挖出了那一锅金子。上写着:上天赐给孝子郭巨,谁也不准贪占。于是一家人高兴地把金子带回家去,从此衣食无忧。这件事说明行善尽孝必有好报,因此官方大加赞赏,把郭巨的事迹树立为德育典范,郭巨名利双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郭巨埋儿

在元代郭居敬所编写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个“郭巨埋儿”的故事。

汉代郭巨因为家贫,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三岁小儿。郭巨的母亲经常为了让孙子能吃饱,而自己却忍饥挨饿。郭巨对妻子说,现在我们穷到不能养母活儿,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把儿子埋了吧。

于是郭巨与妻子抱着儿子来到树林,挖了一个三尺深坑,正在挖坑时,碰到了一坛黄金。上面也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可夺。”

古往今来,很多人抨击郭巨的行为,鲁迅先生也曾经针对“郭巨埋儿”发出过评论,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郭巨的故事来源是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属于小说的范畴。虚构的小说内容,郭巨埋儿的行为极其残忍,值得我们批判。

郭巨为何被“称颂”

郭巨在封建社会中是受到“称颂”的。封建统治阶级借用郭巨的故事颂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目的是通过这种扭曲的道德标准来维护其统治。


如何批判地去接受古典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么?

国学经典的故事,并不是让我们生搬硬套,要学会批判地接受,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现象看本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其实是不科学的,主要学习的是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匡衡、孙康、车胤、王祥能做高官,绝不是偶然的。

卧冰求鲤的故事在史书中的记载是:

祥解衣将求之,兵忽自解,双鲤跃出。


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事,

再如愚公移山的故事,难道说真有山神么?不可能。

封建社会因吃不上饭,养活不了孩子而卖子的人,不在少数。谁愿意主动将自己的孩子卖掉呢?在学习国学经典之时,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去全盘否定。

郭巨埋儿表意在崇尚孝道,却用错了方式。或许这只是郭巨的一场作秀,吃不饱,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而不是通过埋儿来减轻家庭的负担。

第2个回答  2020-12-15
因为他虽然想这样做,但是他做出了让国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说还能得到后世的赞扬。
第3个回答  2020-12-16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世的时候为人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