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文言文里用什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一句名言,谁说的记不清了,古文

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资治通鉴》

语出《资治通鉴 秦纪一》,庄襄王元年(辛亥,公元前二五零年)。

魏安厘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大意是说,魏王问子顺谁是天下一等一的高人,子顺说:“世上哪有这种人啊;不过退一步讲,也只有鲁仲连还差不多”。魏王就说了:“我看鲁仲连这样子不是纯天然的,而是强迫自己这样的在”。子顺说:“人都是做作的。如果一直保持这样,就是君子了;更不要说一直保持这种习惯,习惯成自然”。

2. 听过一段话,忘记是怎么说的了,好像是孔子说的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3. 记,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记

〈动〉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remember;bear in mind]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record;write down]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词性变化

◎ 记

〈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note]。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chronicle]。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mark]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birthmark]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accounts]。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seal]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a written narration]。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 记

〈量〉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slap]。如:一记耳光

4. 谨记用文言文怎么说

1. 谓慎重地叙而记之。

宋 韩元吉 《大理寺奖谕敕书记》:“钦诵训奖,有荣耀焉,敢不昭示万世而列诸石,谨记。” 清 冯景 《庚辰殿试纪事》:“臣故谨记之,以志盛事云。”

2. 牢记。

《世无匹》第十四回:“ 于浚郊 泣拜道:‘母亲嘱托之言,孩儿谨记!’” 孙犁 《澹定集·摘抄》:“有一位督学告诉父亲,说我的作文中,‘父亲在 安国 为商’,‘为商’应该写作‘经商’,父亲叫我谨记在心。”

而“紧记”,从字面上看指的就是:1、要紧紧(牢牢)的记住不能忘记的意思。 2、抓紧时间(赶快)地记忆。

谨记:(比较庄重,有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之意,比较书面化,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时间上的限制,多用于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