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能力

如题所述

当前,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教师座谈会等活动,我们发现了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产生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小学低年级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到高年级阶段的学习。

一、当前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现状

我校的大多数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并不太注重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弄不清楚题目给了哪些信息;学生对信息的给出理解不到位,分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解题时磨磨蹭蹭,很长时间做不完,表现出厌倦疲乏的样子;有的学生在审题时马马虎虎,好不容易解对了,但结果不是忘记写单位,就是忘记答;学生审题能力不强、因审题不清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不去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我想将会影响到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发展。

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相对忽视此项教育的我校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产生错误的原因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纠正低年级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我通过作业抽查,教师会谈等多种方式找出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一)概念不清,理解偏差

尽管现在的教材对概念的描述非常清晰和准确,但学生在写练习的时候还是常常出现差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的现象,或者概念理解不清,一方面老师在授课时讲得不够详细,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题目没有实质性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

(二)理解不到位,无从下手

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多样化,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经验比较匮乏,理解能力受语文知识的限制,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因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而产生错误。于是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干扰,以致于在解题的时候出现差错。 例如:如果甲比乙多2,那么乙比甲少几?”很多学生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无法真正理解题意,凭表面文字直接填写,而没有真正考虑这两句话的含义。

(三)教师的态度、方法和能力影响学生的审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教师合理有效的担任起这一职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审题能力。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在完成这一角色时,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这一环节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致学生在审题、解题方法出现了差错。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我准备对低段学生采取以下研究措施:

    反复读题,加深理解

    乡村学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其阅读量,见识,知字量都偏少,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等等因素,导致其在理解题目上有困难。这时候有必要在老师反复读题,使学生加深题意的理解,对做题有很大的帮助。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题百遍,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题意。

    此外,由于我校属于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小孩都没有上过幼儿园,在认字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孩子的读题训练,并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培养孩子理解题目的含义。

    2、细心讲解,耐心讲授

    低年级学生的依赖性很强,作为教师,无论在讲解题目,还是在课堂讲授新知,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保持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一点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而动辄斥之“笨猪”“蠢才”“孺子不可教”等等,就会挫伤孩子们稚嫩的心,使其在恐慌中失去了自我,迷失了信心,沦为后进生,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智力的下降。

    3、巧用作业,讲评周详

    作业讲评是教师了解孩子是否掌握知识点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作业讲评教师也可以发现自身在授课过程当中,遗漏了哪些知识点,是没有讲透,还是学生的粗心所造成,并加以沟通,改进。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其中的错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趣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比如设计一些小游戏,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8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较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人们都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中其实也能折射出很多数学问题。教学中,数学教师选择数学问题的素材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材料生活化,生活素材数学化,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部分学生不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意会题目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会看题、审题,把自己当作情景中“主角”,让自己切身去体会题目中所展示的生活中情景,这样就会形象鲜明地展示出题目中的寓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融入生活情境理解题意,以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图解分析问题,辅助学生理解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多数都还处在形象直观上,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难以把具体的事物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有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借助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最后达到能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
效果。
低年级数学分析题意有一主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图解法,也就是利用图的形式来对数学题进行分析、解释或推演。一般,我们常用的图解有实物图和线段图,比如说在应用题中,我们多半都会采用线段图的方式来分解题目中的复杂条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条件简单化,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清晰呈现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帮助学生顺利解答数学题。培养学生巧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题意,明白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知道题目所知所求,有助于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三、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事物的认识期,逻辑性较差,思维也比较单一,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不会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而是抓住单一的数量条件或是个别因素为依据,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不全面的解答。比如,小明和小红都有卡片20张,小明送了5张给小红,问小红比小明多多少张卡片?就有不少学生错误的列式为20-5=15(张)。针对这种学生的错误思维,教师就需要借助直观手段,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物演示中理解其“真谛”,明了其中的意义。有的题目的条件则是被隐藏起来的,也有一些条件是多余的,是用来干扰学生思维的,这种情况就要学生反复读题,反复审题,全面把握及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所知所求,懂得挖掘被隐藏的条件,学会过滤多余的干扰条件,让学生正确解题。
低年级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常识带到数学上,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要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巧用图解的方法来分析相关问题,以理解题意;再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提升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