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地位有什么差别?

如题所述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如果是有心人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各种电视剧当中称呼一个具体官员的时候会称呼“丞相”,而在夸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的时候则会使用宰相。历史上做过丞相的名人有诸葛亮、萧何、胡惟庸等人,被称为宰相的就更多了,比如“宰相刘罗锅”。那么丞相和宰相具体指什么呢?

1 丞相

丞相比较正式出现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当中,“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三公九卿”当中的“九卿”都归属为丞相的下属机构。我们如果做个大概的对比的话,丞相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地位非常高。丞相觐见,皇帝必须离坐欢迎;丞相病重,皇帝得亲自看望并且送药救治;丞相去世,皇帝要亲自前去凭吊,并且赐予各种礼器。到了汉朝武帝的时候,丞相田蚡(汉武帝舅舅)专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便于对外战争,汉武帝设置了内朝官制度,外朝官的丞相权力被架空,丞相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职。

不过作为王权和相权两个互相斗争的权力,只有汉武帝这样的“猛人”才能够把相权真正的打得溃不成军,后面丞相的权力慢慢恢复,隋唐丞相都有很大的话语权,皇帝也需要忌惮。到了明朝的时候,另一位政治猛人明太祖朱元璋出世,由于丞相胡惟庸屡次违反法律,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搞了一个胡惟庸案,杀人盈野,从此不再设立丞相。从此中国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丞相。

2 宰相

宰,就是主宰的意思。宰相这个称呼,它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官职,而是一种可以主宰朝政和天下的大官的泛称。

在秦朝的时候,由于权力被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或者宦官(赵高)手中,并没有哪个大臣被人称为“宰相”。汉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当中的“御史大夫”在汉朝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而“太尉”又经常不设立,所以汉朝能够称得上宰相的就是汉丞相了。

南北朝时官制混乱,有很多人被称为宰相。南朝有一个著名道士陶弘景,他没有在朝廷当中担任任何官职,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梁武帝萧衍多次想要把他招来做官而不能,但是每当国家有大事不能决定的时候梁武帝还是会跑到陶弘景修炼的山中去询问,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隋唐时,能够被称为宰相的人就更多了。那时候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当中的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朝有所变化的是,尚书令改成了尚书仆射,这些人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到了明朝,丞相制度虽然废除,但是能够称之为宰相的人却还是大有人在的。比如,于谦就被人称之为“救时宰相”。于谦并没有做过明朝掌握实权的官职——内阁首辅,他做的最高官职是兵部尚书,另外还封了一个荣誉官职——少保。那么他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呢?

因为他在土木堡之变之后主持了北京保卫战。当时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朝廷上下一片惊慌,于谦第一个站起来主持时局,并且亲自带兵与瓦剌人作战,保住了北京城。于谦为官正直,替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替国家做了很多好事。最后他比当作替罪羊在夺门之变当中被杀害,查抄他的家的时候发现家无余财,即使是下令抓他的明英宗都因此而感到羞愧和伤心。由于他挽救了天下,主宰了天下人的命运,所以人们称呼他为“救时宰相”。

宰相和丞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和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现在,你明白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秦朝是丞相制,汉朝怕丞相一人独大,于是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在秦朝的基础上强化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军委副主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这三人都是百官之首,都可以称为“宰相”。“三公”的谓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但权力职务一直没变。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不好控制。于是虽设三公之位,但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既皇帝的秘书处,“尚书令”就成为隐形的“宰相”。
到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进一步确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而尚书令统领六部,负责执行政令,更是位高权重。李渊时期李世民担任尚书令,李世民当皇帝之后,为了避讳就不再设置尚书令,于是尚书令的两位助手“”与“右仆射”就成了宰相,可以理解为“左丞相”与“右丞相”。
到了宋代设定“二府三司制”,相权严重削弱,君权进一步强化。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中书省'的同平章事”成拥有了宰相的权力。从唐末五代开始“枢密院”逐渐权重,到了宋代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中书省的实权被剥夺,“”与“同平章事”共同承担了宰相的权力。到了辽代,正式出现了“宰相”这官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来命名宰相权力的一次官位设定。
再来看看明朝的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开会时坐在中间,又称“中堂”,所以中堂成了“宰相”的新称呼。清延明制,依旧没有丞相。但人们经常说“宰相刘罗锅”、“大清相国”,这些称呼准确吗?清朝也是内阁制,但从雍正时期,权力归于军机处。因此,内阁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只有“内阁学士”兼“军机大臣”才能算的是“真宰相”。
以这个标准来看清朝名臣,刘墉是内阁大学士却没入军机处,只能算半个宰相。而和珅却是首席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看来和珅才是乾隆朝的真宰相。再来看看陈廷敬,他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当时没还建立军机处,他担任过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六部尚书陈廷敬占了四个,的确算是“大清相国”。而“三朝名臣”更不简单,他是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更是军机大臣,可谓是清代名副其实的真宰相。
通过陈廷敬、张廷玉的例子,能够看出“宰相”这个称呼不能咬文嚼字,要看具体的权力分配。比如曾国藩与都没入军机处,但曾国藩是直隶总督,湘军领袖,帮清朝安稳了半壁江山。李鸿章也是直隶总督,又是北洋统帅,洋务领班,比宰相权力还大,能不是宰相吗?后来张勋帮助清王朝复辟,给什么官也不当,就想学袁世凯当个直隶总督,看来在当时“直隶总督”又成了宰相新称呼。现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丞相是具体官职,宰相是身份统称。宰相包括:丞相、相国、太尉、司徒、御史大夫、尚书令、枢密使、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
宰相宰相,宰为治政,相为辅佐。综合来看中国的宰相制,在政治方面,宰相起到辅佐君王,统领百官的作用。在宣传方便,君权与相权,一位严父,一位慈母,恩威并施,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在权利方面,宰相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防止出现君权过于强大,抵制缓解了一人专断独裁的局面。所以几千年来,君权对相权一直施行打压与分化。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宰相这个称谓,李鸿章曾说:“享清福不再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由此可见,不管身份大小,权利高低,只要腹有诗书,心怀天下,人人即可为“真宰相”。
第2个回答  2020-10-08

丞相是官名,宰相是一种制度。丞相是中国古代正式的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即百官之长。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俗称,不是具体官名。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