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诞生于中国近现代交汇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的历史巨变。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鲁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3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便是时代环境对人的作用,鲁迅先生处于民族危亡的时代,作为先进的爱国人士,必然要在此时发挥自己的作用,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肢体的健全和身体的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毒害国民最深的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麻木了人们的思想,在战乱不断的社会中,人们变得冷漠、麻木,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鲁迅先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来讽刺时代,如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涓生与子君的失败婚姻,润土也终究被生活的重压残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社会摧残,任何人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都不会有好的结局,只能走向毁灭。

由于时代背景对鲁迅人生选择的影响是立志学医,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当时医疗条件简陋,医生的医术不高导致他父亲无力回天,因病去世,他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可以医治更多的病人,挽救他们的生命,同时他看到裹脚对女子的残骸之深,想要通过学医解救那些“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使其恢复到“天足”模样。后来,经过了人体实地的解剖,悟到了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续接。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比普通人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斥赵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例如: “至于缠足,更要算在土人的装饰法中,第一等的新发明了。……可是他们还能走路,还能做事;他们终是未达一间,想不到缠足者好法子。……世上有如此不知肉体上的苦痛的女人,以及如此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的男子,真是奇事怪事。” 小姑娘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讨厌的“豆腐西施”,“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群,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些都是鲁迅立志学医的原因。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麻木,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观看幻灯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这给了鲁迅极大的触动,决定终止留学学医,回国从文。

所谓“露题事件”,就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关心备至,谣言还是暗暗地流传起来。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哪几件大事,鲁迅为什么会去仙台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解剖学笔记,显示他记录清晰,绘图精细,上面有藤野的批改事情的起因,是鲁迅碰上了一个好老师,这就是藤野严九郎先生。本来,鲁迅作为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该校是受到大家的礼遇和多方照顾的。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房东,待他都很客气。尤其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他对其他学生可说是十分严厉,而对鲁迅,却用日本人所特有的认真和细致,呵护有加。他自己说,他看鲁迅学习似乎很是吃力,“因此,下了课,我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修改补充他听错、记错的地方”,甚至“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公寓生活的安排、学习方法、日本语之说法、笔记的记法诸方面”,“都曾尽量给予帮助,可这样的关注引起了众人对鲁迅先生成绩的怀疑,最终鲁迅先生选择回国。以笔为武器,在思想上“治疗”人们的迂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22
鲁迅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他17岁时,戊戌变法;30岁,辛亥革命;38岁,五四运动;40岁,中国共产党诞生;50岁,九一八事变……他历经并见证了这一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以自己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融入了这个时代。从对百日维新的失望,对实业救国何以此路不通的考量,到弃医从文以唤醒民众为己任的抉择,是一代知识分子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求。从《药》中革命者的人血馒头到《阿Q正传》的“不准革命”,是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思考。 从《狂人日记》到“左翼”文学,是对反帝反封建、“启蒙+救亡”二重奏主题的激昂呼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赵京华说,鲁迅用他独特、灵动、活泼的创作形式,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鲁迅谈及自己的杂文,“不敢说是诗史”,但“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到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九一八事变,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通过鲁迅笔下的军阀政客、遗老遗少、绅士清客、“革命小贩”、“第三种人”、“洋场恶少”、“叭儿狗”、“落水狗”、“假洋鬼子”等跃然纸上;对章太炎、李大钊、瞿秋白、柔石、殷夫、刘和珍等革命先驱、先烈的感人描绘,深入人心。因之,斯诺把鲁迅比作“法国革命时的伏尔泰”和“苏俄的高尔基”。他为我们书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百科全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