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吖?

作文对我来说太难了,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哎~!

一、 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供材料-- “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供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作文有这种毛病。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 。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供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二、 偏离话题
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的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而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在一次政治课时,老师问什么是货币,这时大家都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连这个问题都要问我们,连货币都不知道是什么。”有的同学说:“货币就是一张纸,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硬币,有正面反面。”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生活消费的需要。”老师听完了我们的回答笑了:“大家说得对,也有错的。大家回答的只是货币的外形,这是从表面说的。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从本质上,从含义上,从作用上说。”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货币就是物与物交换中的媒介。”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点意思了,“货币真正的含义是在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值”,老师说。这时,大家才明白,这才是本质的,的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的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的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顿开茅塞。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3. 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
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的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
……(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节选)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三、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认识的问题。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意思不往一块儿辐辏,让人读了不知 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学习进步 好运

[思路分析]
注意平时的积累
还要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多看优秀作品
[解题过程]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9
一、 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供材料-- “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供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作文有这种毛病。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 。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供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二、 偏离话题
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的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而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在一次政治课时,老师问什么是货币,这时大家都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连这个问题都要问我们,连货币都不知道是什么。”有的同学说:“货币就是一张纸,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硬币,有正面反面。”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生活消费的需要。”老师听完了我们的回答笑了:“大家说得对,也有错的。大家回答的只是货币的外形,这是从表面说的。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从本质上,从含义上,从作用上说。”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货币就是物与物交换中的媒介。”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点意思了,“货币真正的含义是在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值”,老师说。这时,大家才明白,这才是本质的,的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的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的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顿开茅塞。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3. 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
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的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
……(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节选)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三、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认识的问题。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意思不往一块儿辐辏,让人读了不知 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学习进步 好运
第2个回答  2020-05-28

重点在词语和句子训练。

第3个回答  2020-09-27

清明节作文,思路有了 ,就不难写了,快动笔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