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斩犯人,为什么要在午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1
1. 明代时期,若大臣冒犯皇帝,可能面临的是在午门前进行的“廷杖”惩罚。最初这仅是象征性的鞭打,但后来演变为致命的打击。例如,在明正德十四年,皇帝朱厚照决定南巡寻找美女,引发群臣上谏,结果导致130余位大臣受到廷杖,11人当场死亡。
2. 嘉靖皇帝朱厚熄即位后,试图追封他的生父为帝,这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约100名大臣在左顺门哭泣谏诤,皇帝下令施以廷杖,导致17人当场毙命。因此,民间有了“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然而,实际上,犯人的斩首并非在皇宫午门执行,而是被带到柴市或菜市口等外的刑场处决。
3. 在清代,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发布来年历书的地方,也是战争胜利时举行凯旋“献俘”仪式的场所。
4. 午门前的两座小屋原为侍卫值房。门楼前的东西两侧设有左右阙门,分别通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附近)。
5. 午门至端门两侧的庑房,早期为六部九科朝房。东庑房设有吏科、户科和礼科公署;西庑房设有中书科、兵科、刑科和工科公署等。
6. 2001年6月23日,世界著名的三位歌王——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和多明戈,在午门前为新世纪、新北京、新奥运放歌,这一事件吸引了中外人民的关注和共鸣。详情
相似回答